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52.太阳中…

伤寒论第152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太阳中风,下利呕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

其人漐漐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枣汤主之。

所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表证,恶寒特别厉害,同时发烧,不是葛根汤证就是大青龙汤证。这两个方剂也好辨别:葛根汤证是项背强几几厉害,大青龙汤证是烦躁得厉害,它是有热,热比较突出。它有石膏,大量的石膏。

这段很不好讲,一般注家都搞错了。病开始“太阳中风,下利呕逆”,说的什么呢?这说的葛根汤、葛根加半夏汤。翻到前面的葛根汤、葛根加半夏汤(32、33条)就知道了。“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”“太阳与阳明合病,不下利,但呕者,葛根加半夏汤主之”。怎么搁个“太阳中风”呢?这就是古人以方药立证,就给证归一个例子而已。你看葛根汤这个方药,它是以桂枝汤为基础,桂枝汤加麻黄、葛根。桂枝汤治中风,所以古人也叫中风,它和大青龙汤一样。大青龙汤也有桂枝的关系,方子里头包括桂枝去芍药汤,它(大青龙汤)也叫太阳中风,可是它没有中风证候,它是脉紧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。葛根汤也是,你看葛根汤搁“恶风”两个字,古人的意思中风了就怕风,其实这是存在问题的。但我们在临床上要知道:葛根汤这个药,非常恶寒,恶寒甚则都恶风,老觉盖得不严。大青龙汤也是。

那么古人(在本条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之前)搁个“中风”也有道理,它是有桂枝证,气上冲得厉害,葛根汤就是由于气上冲,体液不向下走,处于上边,所以项背特别强,项背强达到一定程度就要抽了,就因为气上冲的关系,所以用桂枝。由于这个证候里包含着桂枝证,所以古人管葛根汤叫太阳中风。

那么这个病应该是这样的,你们看看本文(本条原文),应该是太阳中风,就指着“头痛、发热、恶寒”这类病,同时有下利或呕逆,这是说表证这一方面;同时还有下边这些东西,“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”,这在《金匮要略》里头是指悬饮,饮结于胁谓之悬,悬在一侧似的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严重的胸膜炎等这类的病。

它是两种病(一种葛根加半夏汤证,一种十枣汤证):悬饮须攻,但是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,(葛根加半夏汤证即)头痛,发热恶寒,脉浮又呕吐、又下利,同时有(十枣汤证)心下痞硬满、引胁下痛这种悬饮内痛的症状。

这应该先解表,所以他说“表解者,乃可攻之”。乃可攻之指的下边(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)说的,并不是指“下利呕逆”。下利呕逆用十枣汤那可不行。你看这文章,错综得厉害,很不好懂。本来是十枣汤证,同时又有葛根加半夏汤证。“太阳中风,下利呕逆”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。那么必须“表解乃可攻之”,表解用什么?就用葛根加半夏汤。

所以底下这一套(其人漐漐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枣汤主之),都是吃完这个药(葛根加半夏汤)之后,“其人漐漐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”,十枣汤证也有头痛;“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”,你看这个时候不是下利呕逆,而只是“干呕短气”。没有下利呕逆了,就是因为吃过葛根加半夏汤,下利呕逆随着表证全解了,只是干呕短气。为什么干呕短气?有水饮在里头就要短气,里有水饮也干呕,但是他不像“下利呕逆”那样子;底下说“汗出不恶寒”,可见以前是恶寒,由于漐漐汗出就不恶寒了。底下说“表解里未和”,这是表没有了,只是里未和,“十枣汤主之”。

有很多注家都这么讲:说有发烧怕冷,要吃解表的药。表解了,又有下利呕逆,把这些东西(下利呕逆,其人漐漐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)都搁里头了,就用十枣汤。没有这个治法!十枣汤这个方药相当厉害,泻下相当凶,下利呕逆还给吃这个药,哪有这个事啊!这一段你们看看旁的注家本子,可以参考一下。

呵呵,它(条文所说的症状)是串的。这个匀成两层看:一个是发汗以前,即吃葛根加半夏汤以前,有下利、呕逆、头痛、发热恶寒、心下痞硬满、引胁下痛。那么(另一个)经过服葛根加半夏汤之后,没有下利呕逆、发热恶寒了,这都没有了,只是头痛、心下痞硬满、引胁下痛、干呕短气,这是吃完葛根加半夏汤之后的证候了。根据这个来说,这是“表解里未和也”,应该用十枣汤。

那么(十枣汤)这三个药,芫花、甘遂、大戟,都是下水的毒药,都有毒,所以用量都特别轻,可泻下相当地重。我们看看方后注的说法,“上三味等分,各别捣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枣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内药末,强人服一钱匕”,就是壮实的人可以给到一钱匕,这个匕是古人盛药的器皿,就像现在小勺似的,古人的一钱就是现在的三分了,强人吃这些。“羸人服半钱”,瘦弱的人吃半钱,半钱很少了,一分半。“温服之,平旦服。若下少,病不除者”,泻得少而病还不去,“明日更服”,一天不要连续吃这个药,这是毒药,但当时也毒不死人。“加半钱”,明天吃,药量稍稍加一点,(昨天)吃一钱的(今天)吃一钱半,吃半钱的增加到一钱。“得快下利后,糜粥自养”,快下利,这个药我用过,下利非常凶。这时候停药,糜粥自养,不要吃硬东西。这么凶的药能治呕吐下利吗?不能。所以前面这个(下利呕逆),不能够往(十枣汤证)一块儿搁了。

芫花、甘遂、大戟这三个药差不多,都是下水的药。那么搁上大枣,妙不可言。古人方子中大概用猛峻的药都用甘药调之,都用甜药,甜能补脾,就是安胃,不顾正不行,不都给治坏了吗?所以胃不能给治坏。他为什么不要甘草而用大枣啊?这个地方好,大枣这个药,甜药之中能利小便,能祛水,既能顾正而制毒药,同时也能祛水。可是,枣得多用,药按现在说只是用几分,就搁上十个肥大枣。药如果多,用大枣也得多用。

(十枣汤)这个方子我常用,它不但治悬饮这类病,凡是胸水都能治,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,真正的实证腹水也可以用,但不要这么用。我用(十枣汤)大枣起码用半斤,有的时候我用一斤,大枣先煮它,煮得没魂似的,把皮和核挑出来不要,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。我用汤剂不用面剂(散剂),这几个药芫花、甘遂、大戟,我都每样用二钱到三钱,用得好像挺重的,其实没关系,要用这么大量的枣,把这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,我让他们用大药锅,要一斤(枣)得用大沙锅,搁里头煮,煮得差不多,把药捞出来不要了,就喝枣汤、吃枣肉,让他少吃。一下子吃多了,那就泻的不得了。一会儿吃一点,要是稍稍地下了,那就暂停。我这么(用此方)治好很多人,尤其胸水,相当好使,你们可以这么用。一样搁二钱也行啊,不过枣务必得多,一点儿与人没害。不搁那么多枣可不行,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,在胸水、腹水我都用。以毒攻毒啊,胃是得加强保护,所以古人在这上头是特别注意的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52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152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