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陈氏注解伤…

半夏泻心汤

陈德懋
陈德懋

半夏  黄芩  干姜  黄连  人参  甘草  大枣

上七味,水煮去渣,再煎温服,日三服。

(五六日柴胡证具,是邪在半表半里之少阳也,呕而发热者,兼有未尽之太阳也,乃不以柴胡和之,而反下之,此为逆也,邪必乘虚入里为结胸、痞满之候。若未入里,柴胡证如故,宜柴胡汤和之而解,然下后中虚,其解必蒸蒸发热,振战而后汗出也。若邪陷入里,心下满而鞕痛者,为热饮结胸成实,如上法以大陷胸汤治之。若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虚热气逆而未成实之痞,即有柴胡证具,柴胡汤亦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)

(程应旄曰:泻心虽同,而证中俱呕,则其功专涤饮,故以半夏名汤也。曰泻心者,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,热邪挟饮尚未成实,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,上下自无阻留,阴阳自然交互矣。然枢要全在于胃,故复补胃家之虚,以为斡旋,与实热入胃而泄其蓄满者大相迳庭矣。夫痞虽虚邪,乃表气入里,寒成热矣,寒虽成热,而热非实,故用苦寒以泄其热,兼佐辛甘以补其虚,不必攻痞而痞自散,所以一方之中,寒热互用,若阴痞而无关阳郁,即郁而未成热,泻心之法,慨可作乎)
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
(下早成痞,以诸泻心汤审证与之,而竟有不解者,非辨证不明,用药不当也。若审得其人渴而口燥心烦,小便不利者,此为浊饮凝结下焦,阴浊不降则清阳不升,故痞不解,宜五苓散外发内利,宣通气化则愈,观此,又可类推矣。)

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鞕,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,复利不止者,当利小便。

专题:陈氏注解伤寒论
来源:《陈氏注解伤寒论》
上一章:桂枝汤
下一章:赤石脂禹余粮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