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陈氏注解伤…

桂枝加大黄汤

陈德懋
陈德懋

桂枝  大黄  芍药  甘草  生姜  大枣

(腹满为太阴、阳明俱有之证,太阳表证未解而误下之,阳邪内陷于太阴,因而腹满时痛者,此非藏寒,乃下伤太阴之气也,仍用桂枝汤升发阳邪,倍芍药以收太阴之散气可也。太阳误下,邪陷入阳明,腹满而大实痛者,此下伤胃阴,热邪结滞欲作胃实,用桂枝加大黄,润胃通结,而除大实痛可也。此两解表里之法也,二证均用桂枝者,其脉必尚浮可知矣。)

(柯琴曰:凡妄下必伤胃之气液,胃气虚,则阳邪袭阴,故转属太阴;胃液涸,则两阳相搏,故转属阳明。属太阴,则腹满时痛而不实,阴道虚也;属阳明,则腹满大实而痛,阳道实也,满而时痛,下利之兆,大实而痛,燥屎之征,故倍白芍,小变建中之剂,少加大黄,微示调胃之方也。)

太阴为病,脉弱,其人续自便利,设当行大黄、芍药者,宜减之,以其人胃气弱,易动故也。

(脉弱者,胃气弱,恐续自利,复满大实痛,而宜用芍药大黄者,宜减其分,以芍药寒大黄峻,非胃弱者所宜多也。)

伤寒,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。太阴当发身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,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

(脉浮而缓,太阳脉也,然太阳手足热、身自汗,今得浮缓之脉,身无汗而手足温,是太阴湿热之脉,非太阳矣。盖缓为湿,浮而缓是热蒸其湿而上浮于肌表之分也。湿热浮于肌表,不得外越,势必蕴蓄而身发黄,若小便利者,湿热随表气从膀胱化出,不能发黄矣。若不能从小便化出,至七八日暴烦而下利,日十余行,是湿热从六腑而出矣。湿热出尽,利必自止,此以脉不弱,藏不寒、脾家素实,正能逐邪,所以暴烦下利,使腐秽不能久停也,此证是湿热之利,非虚寒之利,若以四逆辈治之,则大谬矣。)

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,大便鞕者,为阳明也。

(此太阴转属阳明者也。阳明、太阴脏腑相连,而燥湿各别,小便不利者,湿不流,阳邪从太阴湿化而发黄;小便若自利者,湿不留,阳邪由太阴而转属阳明,从燥化而变鞕,病虽成于七八日,其始由脉浮缓,手足温,是太阴转属而为之也,由此推之,则少阴之大承气,厥阴之小承气此等证,皆为转属阳明之病也。)

太阴中风,四肢烦痛(疼),阳微阴涩而长者,为欲愈。

(太阴病而兼有四肢烦痛之表证,是太阴病犹有卫邪,其脉浮之不缓而微,是太阳之邪已微,其脉沉之不缓而涩。涩为不足之脉,若止于微涩,恐血气虚脱,今微涩之中而得长脉,盖长为阳明之脉,是气血虽不足,而胃中元气通流,脉得胃气,必愈之兆也。)

太阴病,欲解时,从亥至丑上。

(亥子丑太阴旺时也,邪不能胜而自解矣。)

专题:陈氏注解伤寒论
来源:《陈氏注解伤寒论》
上一章:桂枝汤
下一章:卷三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