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陈氏注解伤…

四逆加人参汤

陈德懋
陈德懋

于四逆汤内加人参,余依四逆法。

(张石顽曰:亡血本不用姜附,阳虚又不当用归芍以助阴,此以利后恶寒不止,阳气下脱已甚,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。其所以加人参者,不特护持津液,兼阳药得之愈加得力耳。设误用阴药,必致腹满不食,或重加泄利呕逆,转成下脱矣。)

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(大汗而厥冷,阳亡于外也;大下利而厥冷,阴盛于中也;大汗、大下利,更见厥冷,纯阴无阳也,急与四逆,以回其阳,以胜其阴,使汗利止而厥冷还,犹可望生。)

伤寒六七日不利,便发热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死。有阴无阳故也。

(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,厥而不利,阳气犹有内存与阴支持,若忽然发热与下利并至,又汗出不止,是阴盛极而下奔,阳外亡而脱离,有阴无阳,故死也。)

(张令韶曰:厥阳病发热不死。发热亦死者,有三证:一在躁不得卧,一在厥不止,一在汗出不止。)

发热而厥七日,下利为难活。

(发热而厥,下利不止,虽不汗出,然阴气盛极可知,阴盛极则阳难复,漫无相协之期,故难治。)

伤寒脉迟六七日,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。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
(伤寒六七日发热,厥而下利,有寒热之两途,热者用黄芩彻其热,寒者用四逆汤温其寒,今脉迟为寒,而反与黄芩汤除其热,则胃阳必去而不能食,若反能食,是胃气发露无余,灯尽复明之象,岂能生乎。)

伤寒发热,下利厥逆,躁不得卧者,死。伤寒发热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死。

(《金匮》曰:发热下利而厥,反烦躁不得卧者,乃寒盛于中,孤阳扰乱也。发热下利至甚,厥逆不止,即不烦躁,亦为表阳外散,里阳内脱,故均死。)

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。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。

(下利、手足厥冷、无脉,有阴无阳也,宜灸厥阴以通阳,灸之不应,而反微喘,乃无气以续,孤阳止脱也,必死。此与息高义同。)

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晬时脉还,手足温者,生。脉不还者,死。

(石顽曰:脉绝不惟无阳,而阴亦无矣,阳气破散,岂有阴气不消亡者乎。晬时脉还,乃脉之伏者复出耳。仲景用灸法,正所以通阳气,而观其脉之绝与伏耳,故其方即名通脉四逆,服后利止脉出,则加人参以补其亡血,差服药晬时脉仍不出,是药已不应,其为脉绝可知。)

伤寒,下利日十余行,脉反实者,死。

(郑重光曰:脉实,则胃气失和缓之状,而真藏之脉独见,邪盛正脱矣。)

专题:陈氏注解伤寒论
来源:《陈氏注解伤寒论》
上一章:桂枝汤
下一章:厥阴中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