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五十八难注

姚球
姚球

五十八难曰:伤寒有几?其脉有变否?然。伤寒有五:有中风,有伤寒,有湿温,有热病,有温病,其所苦各不同。中风之脉,阳浮而滑,阴濡而弱;湿温之脉,阳濡而弱,阴小而急;伤寒之脉,阴阳俱盛而紧涩;热病之脉,阴阳俱浮,浮之而滑,沉之散涩;温病之脉,行在诸经,不知何经之动也,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。

伤寒有汗出而愈,下之而死者;有汗出而死,下之而愈者。何也?然。阳盛阴虚汗出而死,下之而愈。阳虚阴盛汗出而愈,下之即死。

寒热之病,候之如何也?然。皮寒热者,皮不可近席,毛发焦,鼻稿不得汗。肌寒热者,唇舌稿,无汗。骨发寒热者,病无所安,汗注不休,齿本稿痛。

太阳寒水经,为人身之外藩。天有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之六气,外感而病,总名伤寒。寒者,寒水经也,谓伤太阳之外感也。病有阴阳之分,燥、湿、寒、热之殊,故脉亦各变异。盖天气有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,故发病有风、寒、湿、热、温五种之不同。感风而病名伤寒。此寒字,是言气,寒冷之寒也。感湿而病,名湿温。温,同瘟,以湿症传染,有似瘟疫也。感燥火暑,病名热病。但分先夏至日,病名春温;后夏至日,病名夏暑。感天地不正之气邪,病名温病,即瘟疫也。故其苦各不同。

脉之阴阳以寸尺分,寸【扬】(阳)尺阴也。中风为阳邪,故脉阳分浮而滑;病风由于血虚,故阴分脉濡小而弱;湿温之病,胃肠不鼓,故阳分脉濡而弱;湿邪凝结于下,故阴分脉小而急;伤寒寒邪凝结于内外,故尺寸俱甚而紧涩,涩乃阳滞,紧乃寒象也。病名原由燥火暑,燥则故脉阴阳俱浮,而沉分散涩,涩乃阴枯也。火暑故脉迫疾,浮分而滑。温病则邪在何经,乃现何经之脉。故因经施治,不可拘一也。治伤寒有汗下不同,治差即死。盖汗药多升,升属阳;下药多降,降属阴。阴盛阳虚,宜补阳泻阴,故汗之而愈,下之而死。阳盛阴虚,宜泻阳救阴,故下之而愈,汗之而死。汗下犹言冷热升降,风病、热病,阳盛阴虚症也;湿病、寒病,阴盛阳虚症也。温病,则观邪在阳经阴经,辨其阳盛阴盛而施治。五种寒热有浅深,故有在皮、在肉、在骨之不同。邪在皮毛,皮毛属肺,肺窍在鼻,皮不可近席,毛发焦,鼻干无汗,肺液伤也。邪在肌肉,肌肉属脾,脾合唇舌,皮肤痛,唇舌干,无汗,脾液枯也。邪在骨,骨属肾,肾合齿本,肾主秘藏。肾虚不藏,汗出不休,齿枯痛,肾涸不静,病人不能少安也。仲景原文,遵此五种立论,但多兼症耳。实伤寒经序例也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伤寒经解凡例
下一章:热论注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