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十六节,太阳中风之伤寒也。

姚球
姚球
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、体痛、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曰伤寒。

太阳病,指前首节之病而言也。或者,未定之词。盖病发于阴者,无热恶寒,寒为阴,阴应不热。然寒邪客于太阳,太阳本寒标热,经气蒸郁,亦有发热者;有不发热者,故曰或已发或未发也。必者,定然之词。寒邪在表,故必恶寒。体痛,气血因寒,不能濡呴,所以肌肉疼痛也。呕逆,寒邪上逆而呕也。脉紧,寒性紧急,故脉寸尺如绞索而紧也。病名伤寒,病原由感寒也。此承第一节,而别其为太阳病寒,乃寒症之总纲,后凡言伤寒,指此而言也。

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

此节亦详言症治,以足上节之义也。头乃太阳经行之地,寒侵故痛也。发热,就已蒸热者而言也。身疼,即体痛。腰者,肾之府;骨节,肾之合。肾属寒水,寒邪在表,故肾阳不舒而疼痛也。表既受寒,则不胜复被风而恶风。无汗者,寒闭腠理,而汗不出也。喘者,寒伤皮毛,皮毛乃肺之合,肺寒气不降,寒气生浊,呼吸不利也。麻黄汤,发太阳之寒邪,以降上逆之气也。

麻黄汤

麻黄(去节,三两)  桂枝(三两)  甘草(炙,二两)  杏仁(去皮尖,七十)

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【查】(渣),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须歠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

麻黄发汗最猛,故以桂枝监之,甘草和之。杏仁者,润下以主喘逆也。不须歠粥者,麻黄汤气味俱厚,不须谷(气)以助药力也。如桂枝将息,禁忌如桂枝汤也。

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
脉浮,则病(在)太阳;可发汗者,无汗症也。虽无体痛、脉紧、喘呕剧症,然无汗,可汗,亦主以麻黄汤也。

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
无汗之症,不但脉浮为在表,可发汗,即脉浮而数者,数虽火脉,仍系寒症。太阳标气蒸欎而数耳,故仍主以麻黄汤也。

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【症】(证)仍在,此当发其汗【麻黄汤主之】。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【也】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,(麻黄汤主之)。

脉紧、无汗、发热、身疼,太阳寒症也。在太阳八九日,不传不解,故曰表症仍在,可发汗也,主以麻黄汤,发其汗也。服药已,即服过麻黄汤也;微除,表症微除也。发烦目瞑者,因服麻黄辛温之剂,寒邪解而胃肠复也。胃热故烦。瞑,闭目也。阳明热甚,畏阳炎,故瞑也。剧者必衄,阳明上挟鼻孔,热则鼻血妄行。衄乃解者,胃肠所至,寒邪自散也。阳气重者,言发烦、目瞑、鼻衄,所以然之故,因服辛温之剂,胃经阳气,复之太重耳。南阳恐人误投药剂,故申明之。坊本“麻黄汤主之”,在“阳气重故也”下,今正之。

太阳病,脉浮紧、发热、身无汗、自衄者,愈。

脉浮紧、无汗、身热,寒症也。自衄者,阳明胃热,则鼻血妄行也。胃阳所至,寒邪自散,故曰愈,不可更服药也。

伤寒,发汗(已)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

伤寒发汗,服麻黄汤以发之也。解,寒邪解也。半日许,既解而过半日也。复,重复也。汗后不谨,重感风邪,复又烦热。脉转浮数,数为虚,故可更发汗之法。用桂枝汤,盖寒邪发汗已解,新邪仅感虚风,惟桂枝汤固营,庶与风邪相当也。

若脉和,其人大烦,目重,脸【肉】(内)际黄者,此为欲解也。

脉和为有胃气,黄色为土色,阳盛则烦,阳明为目下纲,阳盛则重,盖以阴寒之病,而现胃阳充盛之症,故为欲解也。

问曰:病有战而汗出,因得解者,何也?答曰:脉浮而紧,按之反芤,此为本虚,故当战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虚,是以发战,以脉浮,故汗出而解也。

脉浮紧,寒症也。按之反芤,芤则中空,故为本虚。浮是太阳,太阳病,汗出而解;本虚,故汗而发战也。盖虽寒症,本虚者,亦忌大汗也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太阳经上篇
下一章:以上九节,太阳伤寒之伤寒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