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十节,太阳湿流关节之伤寒也。

姚球
姚球

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,为温病。

经曰: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又曰:藏于精者,春不病温。《内经•本神论》,以精对神言,精属阴,神属阳也。藏于精者,真阴充足也。水足以制火,故春不病温。冬伤于寒者,冬月太阳寒水经,真阴不藏,而伤天六淫之燥火也。冬月水王,燥火不能为害,至春日木王之时,木枯火焚,火焚就燥,燥火之邪,发为温病。温者,热也。燥火盛而真阴虚,火盛故热,阴虚故渴也。太阳本恶寒,温病病原燥火,故独不恶寒也。《热病论》曰:先夏至日为温,后夏至日为暑。暑温同病,因时异名耳。故同曰热病,以温暑皆热也。惟因热,故不病于水王之日,而病于春夏木火之时也。王叔和序例云:乃寒毒藏于肌肤,至春变为温病,至夏变为暑病。寒毒为阴,何不病于阴盛之时,而反病于阴衰之日?何南阳不用温暖之药,而反用寒凉之剂也?叔和总因冬伤于寒,寒字之误耳。读书不识字,上古已然,可慨也夫!

形作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,弱者必渴,被火者必谵语。弱者发热脉浮,解之,当汗出愈。

形作伤寒者,形体动作,而病伤寒也。动作则劳碌而虚,故脉不强紧而弱。弱则阴虚,所以必渴。脉不弦紧,表无寒邪。故用火劫,必致胃燥而谵语也。弱者发热,盖阴虚者,火必盛也。脉浮,病在太阳也。太阳病当汗出而解,故曰解之当汗出而愈。然不可发汗,而曰汗出,汗者,自汗出也。

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【而】身重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【乃】愈。

脉浮主表,脉数主实热,热邪在表,故法当汗出而愈。治病之法,涌泄为阴,发散为阳。阳盛之病,下之可以救阴。若下之而反身重心悸者,则其阴虚,连及少阴矣。少阴肾虚则身重,少阴心虚则悸也。少阴虚,故不可发汗,当其自汗也。尺以候肾,肾阴虚,故脉微。肾与膀胱为表里,故曰里虚,惟虚故不可发汗也。汗生于谷,谷生于精,故表里实,则津液和,乃能自汗而愈也。

太阳病二日,反躁,【反】(凡)熨其背,而大汗出,【火】(大)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,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【泄】(溲),足下恶风,大便鞕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及(不)多。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
温病传经,一日一经,太阳病二日反躁者,传阳明经也。温病本水亏火盛,二日既传阳明,反用火劫而大汗出,火焚就燥,所以火热入胃,致胃津竭,而烦躁谵语也。斯时不清其火热,乃欲听其自愈,至十余日,寒战自利,即为欲解之兆,盖阴气来复。至于【振】栗,火邪下奔,而自利矣。然火亢盛,虽下利,其势稍杀,但火性炎上,阴精初复,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也。腰以下无汗,则谷精未复于下,故水道仍不通,而欲小便不得。水道不通,火仍无制,上逆而呕。气逆于上,膀胱不纳,而欲失【泄】(溲)。气上逆,足下无火而恶风也。大便硬者,小便当数,今反不数者,总因水竭耳。足阳明、手阳明,上下相表里。大便已,手阳明燥结去,故足阳明火热亦减,于是膀胱阴气通而头痛。太阳气复,则少阴肾经亦通。谷气下流而足心热,上通下达而愈矣。

脉浮而滑,浮为阳,滑为实,阳实相搏,其脉数疾,卫气失度,浮滑之脉数疾。发热汗出者,此为不治。

脉浮主表,故为阳;脉滑动疾,故为实。阳实相搏,有阳无阴,故脉数疾,而卫阳失其常度也。卫既失度,则表不固,而汗出发热。经云:刚与刚,阳气破散,阴气乃消亡也。热病不因汗减,而脉常躁盛者,此阴脉之极,主死。所以脉数疾,发热汗出者,不治也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五节,太阳春温伤寒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