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阳明经全篇

姚球
姚球

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(是)也。

足阳明胃经,经气属燥金,多气多血,两阳合明之府。凡伤寒症,寒与湿阴盛之症,传入阳明燥热之经,病多自解。风与温暑暍,阳盛之症,传入阳明燥热之经,则火焚就燥,其邪更甚。故经病府病,属胃实者居多,所以阳明之为病,为胃家实也。

此节,乃阳明经病一篇经病总纲也。

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;不能食,名中寒。

此以食之能否,辨阳明风与寒也。盖阳明主水谷,风能食,阳化谷也;寒不能食,寒不杀谷也。中寒即伤寒之互词。

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
阳明病脉迟者,太阳之邪,初传阳明,缓脉初变所以迟也。汗出恶风,太阳中风本症,因传阳明经,气燥实热,故汗出多而恶寒微也。太阳病恶寒,阳明病不应恶寒。今微恶寒,则太阳未全罢,故曰表未解也。初入阳明,则从来路以驱之外出,故仍用桂枝汤。

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;脉(浮)虚者,宜发汗。下之,与承气汤;发汗,宜桂枝汤。

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追言太阳经中风症也。日晡,申酉时。至申酉时发热,故曰如疟状也。申酉是阳明旺时,申酉时热,所以知属阳明。脉实则内实,实则泻之,故宜下也。脉浮虚者,浮则主表,故宜汗也。下以承气汤,咸寒泻实热也。汗宜桂枝汤,甘芍可以益阴,而治脉虚,且从太阳来路而解之也。

伤寒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,若头痛者必衄,宜桂枝汤。

风为阳邪,阳盛则燥,故不大便至六七日,则内实热甚,故火炎于上,而头痛身热也。与承气汤,咸寒下泄其实也。内实热者,小便必浊;若小便清,则热邪在经不在府,经症仍宜汗解,故当须发汗也。头痛者,阳明火盛。阳明经结于鼻,火盛则血妄行,故必衄也。宜桂枝汤,解其经中之风邪,而火亦灭也。

脉浮发热,口鼻干燥,能食者则衄。

阳明经出口结鼻,脉浮能食为中风,发热而口鼻干燥,风火炽也。血热上行,所以衄也。

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;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

能食者为风,风乘高巅,故但头眩;风为阳邪,客于阳明燥热之经,故实热而不恶寒。阳能化谷,故能食。阳明经循咽,火盛上炎,故咳而咽痛;火不上炎,故不咳者,则咽不痛也。

阳明病,胁下鞕满,不大便而呕,舌上白【胎】(苔)者,可与小柴胡汤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气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也。

饮食入胃,散精于肝;肝不散精,则胃实而阳明病。胁下,肝之部分也。肝不散精,肝之部亦硬满,而不大便也。肝主升,升则上逆而呕。肝病则授气于心,舌乃心之苗,故舌上白胎(苔)也。小柴胡汤,疏肝畅木,则精散而津液通,津液通则胃润而和,胃既和,则谷精化汗,故濈然汗出解也。

小柴胡汤

柴胡(半斤)  黄芩(三两)  人参(三两)  甘草(三两)  半夏(半斤)  生姜(三两)  大枣(十二枚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此少阳胆经药也。胆为半表半里。柴胡升阳,以和其表;黄芩养阴,以和其里;人参、甘草、大枣,甘温以和其中;生姜、半夏,辛温以和其外。表里内外俱和,邪自不能入矣。盖三阳以少阳为枢,今阳明病,亦枢之不和也,故并主之耳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七节,阳明中风症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