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四节,阳明经寒湿症也。

姚球
姚球

阳明中风,脉弦浮大,而短气,腹都满,胁下及心痛,久按之气不通,鼻干,不得【安】(汗),嗜卧,一身及【面】目悉黄,小便难,有潮热,时时哕,耳前后肿,刺之【少】(小)差,外不解,病过十日,脉续浮者,与小柴胡汤。脉但浮无余【症】(证)者,与麻黄汤。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。

此阳明中风,而兼寒湿症也。病在阳明,太阳未罢,少阳已兼见。弦脉,少阳;浮脉,太阳;大脉,阳明。故脉弦浮大也。三阳主气。短气者,三阳俱病,阳虚而气短也。腹满者,风胜则肝横,湿胜则脾滞,寒凝则气胀也。胁下,肝之分。风气通肝,肝病授气于心,故胁下及心痛也。久按之,按胁下与心也。气不通者,按之,阻左右升降之路,则胸中大气不布,而不通也。风为阳邪,阳明络鼻,故鼻干。胃不和则卧不安。寒湿在胃,胃不和,而卧不安也。嗜卧者,寒则阳虚,湿则脾困也。黄乃土色,一身及面目悉黄,脾湿,而土色现于身面目也。小便气化乃出,气短,则气化不及州都,而小便难也。潮热,一日两次,如潮发热也。时哕,胃寒土湿,土败而哕也。耳前后,少阳经行之地,风甚则肿,刺之少差,风邪泄也。外不解,外症不解也。病过十日,盖五日一候,病过两候,气血少变也。脉续浮,浮主风。少阳乃风木之府,与小柴胡汤,从少阳而解之也。若脉但浮而外无他症,则浮主表(矣)。与麻黄汤,从太阳而表之也。若病过十日,既不归少阳,又不走表,而腹满小便难,内之寒湿瘀塞,哕症比前更甚,则湿土无阳,三阳邪壅,而无愈日矣。

此节,阳明风寒湿之症也。

阳明病,发热汗出(者)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但头汗(出),【而】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饮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。茵陈蒿汤主之。

湿热之气外泄,则不里郁;下渗,则不内存,岂还有发黄之患!若但头汗而身无汗,小便又不利,则湿气郁于躯壳之间,热邪遏于皮毛之内,欲不为黄得乎?用茵陈蒿汤者,以渴饮水浆,知阳明热瘀已(甚),必用大黄,黄始除也。

阳明病,无汗,小便不利,心中必懊者,身必发黄。

无汗、小便不利,则湿壅;懊,湿壅热菀也。所以知必发黄也。

阳明病,被火,额上微汗出,(而)小便不利者,必发黄。

阳明标本皆热,误用火劫,其热内瘀,微汗仅见于额,而身无汗,小便又不利,湿热漫无去路,瘀内蒸罨,故湿土色现而发黄也。

阳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。【攻之】必发热色黄(者),小便不利也。

面合赤色,阳明火热在经也。在经宜外解,故不可攻。攻之热邪内陷,郁于肌肉发热,热伤气化,则小便不利。湿热蒸罨,身必发黄矣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四节,阳明湿热症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