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经解

以上四节,厥阴中风症也。

姚球
姚球

下利脉大者,虚也,以其强下之故也。设脉大浮革,因而肠鸣者,属当归四逆汤主之。 后远远脉大则中空,故曰虚也。阴者,中之守,下多亡阴。强下之,则阴不守中,所以中空而脉大也。设脉大而兼浮革,浮则有表无里,革则水火相息,因而肠鸣,则为厥阴血枯虚寒之症。盖木气得寒气,邪正相薄而肠鸣也。故属当归四逆汤,养血以祛寒。

当归四逆汤

当归三两  桂枝三两  芍药三两  甘草二两  细辛二两  通草二两  大枣十二枚
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肝藏血,血虚则脉大。当归、白芍,和血养营;细辛、桂枝,辛温平肝;甘草、大枣,甘味入脾,脾为血原,原润血足;通草通血脉,兼利小便,而主下利也。

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(者),当归四逆汤主之。

厥阴血虚,则阴阳不接,而手足厥寒,脉细则少阴细而至于欲绝,不但少濡润之气,并乏充实阳下之象矣。当归四逆汤,养血散寒,厥自止,脉自充也。

若其人素(内)有久寒者,(宜)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主之。

此节承上而言也。若人未病之先,向有积寒,及邪传厥阴,阴阳不接,因而寒厥,脉细欲绝者,则非专治阴血所以胜任,故加吴萸生姜之辛温,以驱(素)有之寒也。

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

当归三两  桂枝三两  白芍三两  细辛二两  甘草二两  通草二两  生姜三两  大枣二十五枚  吴茱萸半升

上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煮取五升,去渣,分温三服。

当归四逆汤,养血以通脉也。加吴萸生姜,辛燥走肝,肝藏血,辛则能润,温则祛寒,兼之以酒,直达经络也。
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
下利,阴寒盛也。脉沉主里,脉弦属肝,肝木清气,欲升不能升则弦,弦则清气下注,所以重也。脉大则病进,故为未止。脉微弱而数,则邪气向衰之诊。且数为火,寒症而见火脉,即虽身表发热,皆真阳来复之征,寒邪必自散,所以不死也。

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
远远脉沉主里,脉迟主寒。下利而脉沉迟,寒凝于里矣。故阳格于外,而(面)表少(赤),身表微热也。下利清谷,里寒完谷不化也。郁冒汗出而解,阳格于外则下虚,故汗必郁冒也。解必微厥,阳格于上,阴阳不相接也。所以然者三句,南阳自为注解也。戴阳,阳格而戴于上也。阳格于上,故曰下虚也。

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
下利清谷,完谷不化矣,故曰里寒。身表有热,故曰外热。表气不固而汗自出,汗后阴阳不接而发厥冷,则真阳有欲亡之势。故用四逆以回阳,加葱以接阴阳也。

下利清谷,不可攻表,汗出必胀满。

内寒则完谷不化,治宜温里,故不可攻表。汗出,则阴伤而阳亡,故浊阴独治,而胀满可必也。

吐已下继(断)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脉微欲绝者,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。

吐止而下继之,则阴阳两亡,阳亡则外卫疏而汗自出,汗出则阳更虚,阴阳不接,因而致厥。阴血不能养筋,而四肢拘急不解。脉微欲绝者,阴虚则少濡润流通之象,阳衰而无充实长大之形也。吐已而汗下未止,濡弱之阴难于滋润,虚微之阳可以迅续,阳王(旺)可以全阴也。此所以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,以回其阳也。继字,俗本做断字,今正之。

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 仍用少阴经加减法。

甘草炙,二两  附子生用,一枚  干姜三两  葱白四茎  猪胆汁半合

上五味,以水三升,先煮四物,取一升二合,去渣,入胆汁,分温再服。

阴寒之症,必以温药温之。然恐格拒不入,加葱以通阳,猪胆汁引之深入,此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也。不用人尿用胆汁,盖胆附于肝,肝经同类相求之意耳。

恶寒脉微而复利,利止血亡(亡血)也,四逆加人参汤主之。

恶寒脉微,阳虚也。复利者,曾利止而又利也。利止,利又止也。止而利,利而止,更作更息。但内既虚寒,利安能时作时止?其止者,因亡血之故耳;非虚寒之利,能时自止也。亡血,南阳何不以血药补血?然既利而恶寒脉微,因而复利,利又自止,亡血之故,原因阳气不统而亡,血药必滑,非利所宜。故以四逆回阳,加参补气以生血,乃治病求其本欤。

四逆加人参汤

甘草炙,二两  干姜一两半  附子生用,一枚  人参二两

上四味,水用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温再服。

气能生血,血亡益气,阳生阴长之道也。所以亡血利,加人参于四逆之中,补气回阳以生血也。

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阴寒之与阳邪异者,阳邪汗出则解,阴寒汗出则殆也。以阴不得有汗,故大汗出,则真阳有外亡之势,而表热究不能去也。盖阳邪欲从外散,真阳欲其内返也。寒邪逼阳于外,则内之阳气不布,故拘急不舒,下利恶寒。四肢,诸阳之本,阳不接阴,疼痛厥逆也。四逆汤主之,回阳也。

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四逆汤主之。

脉弱则内火虚,呕而小便利,则肝邪上升之势甚猛,肾经内藏之关不紧。身已微热,已见逼阳于外。手足,诸阳之本。见厥,则阳衰不能接阴,故曰难治。四逆汤主之,回阳非此不可也。

大汗,若大下,利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汗大泄,利大下,因而阴阳不接,四肢厥冷,真阳有外亡之势,故用四逆以回阳。

吐利汗出,发热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吐利汗出,周身之门户洞启。发热恶寒,真阳已逼于身表。四肢为诸阳之本,不但阴阳不接而厥冷,且已强硬拘急而无阳。欲回真阳,安得不以四逆主之乎?

既吐且利,小便复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脉微欲绝者,四逆汤主之。

上吐而下利,完谷不化,内虚寒矣。小便利,大汗出,膀胱开而不合,真阳逼于外,故里寒而外热,脉无微阳而欲绝也。四逆汤主之,以回阳也。前吐已而下继,因厥而脉微欲绝,四逆加葱白胆汁,所以通阳也。此则上脱下脱而不厥,故仍用阳药以回阳也。

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呕家有痈脓者,不可治呕,脓尽则愈。

厥阴之脉,挟胃贯膈,循喉咙之后,上出于督脉会于巅。厥阴阴邪上逆,则干呕吐涎沫而头痛矣。主以吴茱萸汤,肝木之邪上升,吴萸之性善下,生姜止逆,参枣补正也。如若呕因痈脓,则属湿热,故不可吴萸治之。必去其脓,而呕方止也。

病人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

病人有寒,寒在厥阴也。厥阴属木,复发其汗,木邪愈横,势必乘胃。蛔乃胃脘之虫,寒邪乘胃,胃冷则胃不安,所以上吐也。

病人(者)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光(胱)关元也。

言我不结胸,知非阳邪不结于阳位也。小腹满,按之痛,知是阴邪必结于阴位也。冷结在膀胱关元,言非蓄血蓄水症也。关元,任脉穴,在脐下三寸。因冷结关元,故阳不布,而四肢厥冷,言冷结,则当灸。用灸用温,以助阳也。

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

伤寒脉(促),则阳(气)跼蹐可知。更加手足厥冷,其阳必为阴寒格拒不能返,故宜灸以通其阳也。通阳当灸何穴?应气海。

专题:伤寒经解
来源:《伤寒经解》
上一章:以上七节,太阳风寒两伤之伤寒也。
下一章:以上十八节,厥阴伤寒症也。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