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厥阴病篇析…

关于厥证与厥热胜复

陈亦人
陈亦人

厥证的名称,早见于《内经》,但所论范围较广,包括昏厥在内,如大厥、薄厥、血厥等。就肢厥来说,仅寒厥为手足寒,成因却责之阳气衰于下,故治以益火之源;而热厥的特征为手足热,是由阴气衰于下,故治宜壮水之主。把手足逆冷作为一切厥证的特征,实始自仲景所著的《伤寒论》,并且认识到许多因素皆能导致手足逆冷,如蛔厥、脏厥、冷结关元之厥、痰厥、水厥等;认识到阳虚阴盛固能致厥,血虚感寒亦能致厥。实践证明,这些认识都是十分正确的。厥证的原因虽然很多,而发生厥逆的机制只有一个,那就是“阴阳气不相顺接”。厥阴病篇327条:“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;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”就是对厥证病机和特征的总结。所谓“阴阳气”,大多注家据经络循行解释,认为手足三阴三阳各相接于手足十指,不能顺接则手足厥冷。也有据邪正两方面解释,也有从阴阳升降解释,皆不易领会。唯陈平伯氏据“阳受气于四肢,阴受气于五脏,阴阳之气相贯,如环无端”立论,阴阳意指表里,比较容易理解。个人体会,阴阳气不相顺接,指表里之气不相顺接,其关键是在里阳气不能外达。寒厥为寒盛而阳虚于里,不能外温手足,是阴阳气不相顺接;热厥为热盛而阳郁于里,不能外达手足,亦是阴阳气不相顺接,所以厥证必然手足厥冷。以上诸厥,有些属于外感,可发生于外感病过程中;有些属于杂病,则不伴有外感证候。就六经来分,有属于厥阴,有属于少阴,有属于少阳,有属于阳明,把厥专属之任何一经,都是不切实际的。至于厥热胜复的厥,大多厥利并见,由于阴邪盛,所以一般没有发热;当出现发热时,表明阳气来复,则厥回利止。如果阳气来复不及而阴寒又胜,则厥利又作。正邪互胜,所以亦称阴阳胜复。一般规律是热多于厥为病退,厥多于热为病进,厥热相等为病愈,若发热历久不退,则阳复太过,亦为病进。由于厥阴病是正邪纷争的最后阶段,所以多表现为厥冷与发热交替,根据厥与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病势的进退及预后的良否,有一定参考价值。至于“除中证”,乃是厥热胜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候,由于与胃气复能食不易区别,因此,借助于“食以索饼”的饮食诊断方法,亦富有实践意义。

专题:厥阴病篇析疑
来源:《陈亦人医案医话》
上一章:关于厥阴病提纲
下一章:关于下利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