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金匮要略 » 金匮折中

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四

欧阳履钦
欧阳履钦

伤寒,阴阳易之为病,其人身体重,少气,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热上冲胸,头重不欲举,眼中生花,膝胫拘急者,烧裈散主之。

(病伤寒之人,热毒藏于气血中者,渐从表里解散。惟热毒藏于精髓之中者,猝难发泄。故病后与不病之体交,男病传不病之女,名曰阳易;女病传不病之男,名曰阴易。易,即交易之义也。形交则形伤而身体重;气感则气伤而少气,冲、任、督三脉,皆行少腹前阴之间,冲脉起于气冲、至胸中而散,任脉起于中极之下、上颐、循面入目,督脉起于溺孔之端,合太阳而上额交巅。前阴受伤,故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或热邪循三经而上冲于胸,髓海不足,而为头重不欲举,精不灌目而为眼中生花,精不荣筋而为膝胫拘急,此病从阴入,法宜导之从阴出。裈裆味咸而腐,能入少阴,烧之则温,足以化气,化之则浊阴归六腑,故足以入膀胱而利小便。阴头微肿是所易之毒,从阴窍而出也。男女易用,物各归本也。)

烧裈散方

妇人中裈近隐处(剪,烧灰)

上一味(近隐处剪,烧灰),以水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小便即利,阴头微肿,则愈。妇人病,取男子裈裆,烧灰服。

(近阴裆袴剪来烧,匕寸日三用水调,同气相求调二易,尿长阴肿始逍遥。)

大病差后,劳复者,枳实栀子豉汤主之。

(大病新差,余热未尽,虽不大劳,即言语、思虑、梳、澡、迎、送、亦致余热复生,名曰:“劳复。”枳实泄其壅满,栀子清其郁热,香豉散其滞气,盖亦表里之剂,而气味轻薄,适宜于病后复发之体耳。若有宿食者,名曰:“食复。”《内经》所谓:“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。”少加大黄,以逐其宿食。)

枳实栀子豉汤方

枳实(三枚,炙)  栀子(十四枚,擘)  豉(一升,绵裹)

上三味,以清桨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纳枳实、栀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、六沸,去滓,分温再服。覆令微似汗。若有宿食者,内大黄如愽棋子大五、六枚,服之愈。按:清桨水,是淘米水,二三日外,味微酸者,取其安胃、兼清肝火。一说取新净黄土,以水搅匀,澄之,取其水之清者,盖欲藉土气以入胃耳。余每用俱遵前说,又尝以陶豆水之过二三日,带微酸者,用之亦效。

(清桨劳复空煎治,再纳枳三栀十四,后入豉升温汗微,大黄宿食六枚置。)

(《金鉴》曰:是方也,用清桨水七升,空煮四升,是欲水之熟而趋下,不欲上涌作吐也。下豉煮五、六沸,即去滓者,取其清腐之气,走表易于取汗也。伤寒太阳用之以作吐,劳复用之以作汗,仲景用方之妙,药品虽同,煎法各异,而施用不同也。)

伤寒差已后,更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脉浮者,以汗解之;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

(尤在泾曰:伤寒差已后,更发热者,不因作劳,亦未过食,而未尽之热,自从内而达于外也,故与小柴胡汤因其势而解之。且人参、甘、枣,可以益病后之虚,黄芩、半夏,可以和未平之里也。脉浮者,邪气连表,汗之使从外解;脉沉实者,邪气居里,下之使从里解,亦因其势而利导之耳。)

(按《尚论篇》云:“汗下之法,即互上条,汗用枳实、栀子之微汗,下用枳实、栀子加大黄之微下。”存参。)

小柴胡汤方(歌见《伤寒》)

柴胡(半斤)  黄芩(三两)  人参(三两)  甘草(三两)  半夏(半升,洗)  生姜(三两)  大枣(十二枚)

上七味,水一斗二升,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大病差后,从腰已下有水气者,牡蛎泽泻散主之。

(太阳寒水之气,从下而上,运行于肤表。今大病差后,上下不和,太阳之气不能通行周遍于一身,逆于下焦而为肿,是为腰以下有水气。水气篇曰:“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。”牡蛎、海藻生于水,故能行水,且咸能走下,咸能软坚。葶苈利肺气,而导水之源。商陆攻水积,而疏水之流。泽泻一茎直上,栝蒌生而蔓延,二物皆引水液而上升,可升而后可降也。蜀漆乃常山之苗,自内而出外,自阴而出阳,所以引诸药而达于病所。又散以散之,欲其散布而行速也,但其性烈,不可过服,故曰:“小便利,止后服。”)

牡蛎泽泻散

牡蛎  泽泻  栝蒌根  蜀漆(洗,去腥)  葶苈(熬)  商陆根(熬)  海藻(洗,去咸。以上各等分)

上七味,异捣,下筛为散,更入臼中治,之白饮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小便利,止后服。此方用散,不可作汤,以商陆水煮服杀人。

(病差腰下水流经,蛎泽蒌商藻漆葶,等分捣筛合寸匕,日三溲利药须停。)

大病差后,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胃上有寒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。

(大病差后,胃阴虚者,津液不生,则口干欲饮;胃阳虚者,津液不摄,则口不渴而喜唾,久不了了。胃阳难复,温理中州,自能健运。此不可以汤荡涤,且资其水气以作唾,只宜丸药以缓图也。)

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者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
(伤寒解后,气血虚少。血少不能充肌肉、渗皮毛,故形体消瘦而虚羸。中气虚,故少气。上言胃上虚寒,故喜唾,此证胃中虚热,故气逆欲吐。竹叶凌冬青翠,得冬令寒水之气,半夏生当夏半,得一阴之气。参、草、粳米,资养胃气,以生津液。麦冬通胃气之络,石膏纹肌色白,能通胃中之逆气,达于肌腠,以除虚热。总令津液生而中气足,虚热解而吐自平矣。)

竹叶石膏汤方

竹叶(二把)  石膏(一斤)  半夏(半升,洗)  麦门冬(一升)  人参(三两)  甘草(二两,炙)  粳米(半升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纳粳米,煮米热汤成,去米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病后虚羸呕逆叨,三参二草一斤膏,麦冬十合夏粳半,竹叶还须二把熬。)

病人脉已解,而日暮微烦,以病新差,人强与谷,脾胃气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烦,损谷则愈。

(病解而脉不解,病必不解。若脉和缓,是为脉已解,则病当解矣。尚日暮微烦者,此非有他故,盖子时一阳来复,日中而阳气已隆,过午而阳气渐衰,夫消化之道,化之以胃,输之以脾,以病新差,输化之气弱,少与之谷,则适尽输化之力而受益,强与之,则所不胜之谷气,至阳气渐衰之时而为微烦矣。较强与时适当其可而损之,则自愈矣。)

专题:金匮折中
来源:《金匮折中》
上一章:霍乱病脉证并治第三
下一章: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五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