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1.病在阳…

伤寒论第141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,白散亦可服。一云与三物小白散。

文蛤散方

文蛤五两

上一味为散,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,汤用五合。

白散方

桔梗三分巴豆一分,去皮心,熬黑,研如脂贝母三分

上三味为散,内巴豆,更于臼中杵之,以白饮和服。强人半钱匕,羸者减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不利,进热粥一杯,利过不止,进冷粥一杯,身热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,若以水之、洗之,益令热劫不得出,当汗而不汗则烦,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与芍药三两如上法。

【校勘】《脉经》《千金翼方》《仲景全书》:“潠”作“噀”。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:无“冷”字。《脉经》《外台秘要》:无“被”字;“劫”作“却”。《玉函经》《脉经》《外台秘要》:没有“弥更”两字;“肉”作“皮”。坊本:“寒实结胸”句下另析为一条。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与三物小陷胸汤,白散亦可服”句,作“与三物小白散”;无“陷胸汤”和“亦可服”六字。

文蛤散方。成无己本:“一方寸匕”作“一钱匕”。《玉函经》:“和”字下有“服”字,没有“服,汤用五合”五字。

白散方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冷粥一杯”注云:“一云冷水一杯”。《玉函经》《外台秘要》:“身热”以下四十九字都没有。《外台秘要》:叫作“桔梗白散”。《玉函经》:桔梗贝母各为“十八铢”;巴豆“六铢”;无“如脂”两字。

【音义】潠,音巽,含水喷也。灌,浇也,即用水浇洒。劫,《说文》云:“欲去以力胁止曰劫。”弥,即作“益”字解。

【句释】“水潠”,即含水喷在病人身上;“灌之”,即用水浇洒在病人身上,是古人解热法之一,用以治热郁不得外越的证候多效,系利用机体的反射力,使郁热达表而汗解的方法。“弥更益烦”,汪琥云:“犹言甚之极也”。“寒实”,对热实而言,郑重光云:“水寒结实”。

“文蛤”,即海蛤之有纹理者,王宇泰云:“即海蛤粉也”。

【串解】汪琥云:“病在阳者,为邪热在表也,法当以汗解之,医反以冷水潠之,表热被水止劫,则不得去,阳邪无出路,其烦热,必更甚于未用水之前矣。弥更益者,犹言甚之极也。水寒之气,客于皮肤,则汗孔闭,故肉上起粒如粟也。意欲饮水不渴者,邪热虽甚,反为水寒所制也,先与文蛤散以解烦导水。若不差者,水寒与热相搏,下传太阳之府,与五苓散,内以消之,外以散之,乃表里两解之法也。”

《医宗金鉴》云:“结胸证身无大热,口不燥渴,则为无热实证,乃寒实也,与三物白散。”

由于冷水的刺激,而使肌肤收缩,汗腺闭塞,体温不能放散,愈是上升,也就是汪氏所说的阳邪无出路,所以弥更益烦。意欲得水,即由于烦热。不渴,说明里面是寒实证,而不是热实。柯韵伯主张用文蛤汤,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,临床上较合用。小陷胸汤不利于寒实,亦以原注小白散为优。

【语译】太阳表病,只有采用汗解,如果轻率地变更方法,用冷水来喷潠或灌浇,经过这样的冷刺激,皮肤收缩,肌肉粟栗,体温反而无从放散,更加上升,弄得病人烦热想喝水,却又不口渴,这就是变成了表热里寒证的缘故,可以酌量用“文蛤汤”。吃了如没有见大效,也可考虑用“五苓散”。只要是没有热证现象,而确可断为寒实结胸证时,更可以考虑用“三物小白散”。

【释方】文蛤散方。文蛤,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能止烦渴,利小便,化痰软坚。”柯韵伯认为:文蛤一味为散,以沸汤和服方寸匕,服满五合,此等轻剂,恐难散湿热之重邪,弥更益烦者。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渴欲得水而贪饮者,文蛤汤主之,兼治微风脉紧头痛”,审症用方,则移彼方而补入于此而可也,其方麻黄汤去桂枝,加文蛤、石膏、姜、枣,此亦大青龙之变局也。柯说与本证颇洽,可采用。

白散方。钱潢云:“寒实结于胸中,水寒伤肺,必有喘咳气逆,故以桔梗开之,贝母入肺解结,又以巴豆之辛热有毒,斩关夺门之将,以破胸中之坚结,盖非热不足以开其水寒,非峻不足以破其实结耳。”桔梗排脓,贝母除痰解结,都是治胸腔部疾病的要药,巴豆吐下的作用峻烈,所以能够消除寒实证。

上一章:张仲景·伤寒论第141条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4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