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41.病在阳…

伤寒论第141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却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,白散亦可服。

文蛤散方:

文蛤五两

上一味为散,以沸汤和一钱匕服,汤用五合。

白散方:

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,去皮心,熬黑,研如脂 贝母三分

上三味为末,内巴豆,更于臼中杵之,以白饮和服。强人半钱,羸者减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,不利进热粥一杯,利过不止,进冷粥一杯。身热,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复者,若水以潠之、洗之,益令热却不得出,当汗而不汗,则烦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与芍药三两如上法。

【解析】本条通过水结于表,与水结于里的结胸证相对比,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相对比,以体现水结有表、里、寒、热不同的证型。

原文的“小陷胸汤”和“亦可服”;白散方下的方后注文“身热,皮粟不解”以次的文字,均属衍文,当删。本条重点介绍文蛤散和三物白散两个方证,下面分作两段解析,先讲文蛤散证:“病在阳”,即病在表,当用汗法解表,而“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”,潠,为以冷水喷淋;灌,为以冷水浇浴,皆是古代物理降温退热之法。然施于太阳表证,则为治不顺理。其结果是身热可能暂时稍退,但阳郁之热不能宣散,故“弥更益烦”。弥、更、益三字皆是“更加”之意。烦者,热也,即发热反比以前更重。由于阳热被冷水闭郁,皮毛腠理收敛,寒凝于外,热郁于内,故肌肤上起如粟粒状的“鸡皮疙瘩”。同时可有发热、无汗、身体酸痛等见证。因寒凝热闭,太阳的体表津液得不到宣通,则热与水结于太阳之表,因尚未入里,故虽口渴但又不愿喝水。治用文蛤散,既可清在表的阳郁之热,又能行皮下之水结。若服药后病不愈,而又见烦渴、小便不利等蓄水证,则当用五苓散解表以利水。

对于文蛤散,一部分注家认为即是原文所载之方,而柯韵伯等人则认为是《金匮要略》文蛤汤(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文蛤、生姜、大枣)之误。鉴于本条属一证二方之法,犹如前述之先用小建中汤,后用小柴胡汤之例,因证有一轻一重,方亦有一大一小,故本证之治仍以一味文蛤散为宜。

文蛤即海蛤之有纹理者,其性咸寒,上能清肺化痰而治咳逆上气,下能利小便而治水气浮肿。本证为水热之邪闭郁体表,故用之既清在表之热,又行皮下之水。

下边再论寒实结胸的证治:

“寒实”,是指水寒气冷所凝结的痰饮之邪的实证,这种寒性痰饮内结于心胸,心胸阳气受阻,则可出现硬满而痛,甚或见气喘咳逆等证,故谓之“寒实结胸”。因其无发热、烦渴、苔黄燥等热证,故与热实结胸证不同。但寒实结胸属于实证,所以脉沉紧有力,且有大便不通等一派实证的表现。治用三物白散散寒逐饮,除痰开结,以温下寒实之邪。

白散由桔梗、巴豆、贝母三药组成,因其药色白,故又称“三物白散”。巴豆辛热有毒,能攻逐寒性水饮痰湿之凝结,其力十分峻猛,故一定要经炮制后方可入药;贝母消痰开结;桔梗开提肺气,既可开肺散结祛痰,又可使药力作用于上。三药并用,可将寒饮痰水一举排出,故服本方后,可见或吐或下,或吐下交作的反应。因本方药性峻猛,故用白饮和服,既能和养胃气,又可稍制巴豆之毒性。本方属温下寒实之剂,故欲加强其泻下作用,可进热粥以助药力;如腹泻太甚,又可进冷粥以抑制其泻下作用,用粥也取其有保胃气作用。所用剂量“强人半钱”,应依赵本、医统本改为“半钱匕”为是。体质壮实者,今可服至1克左右,对体质弱者,则当酌减其量,以免泻下伤正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141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141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