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56.本以下…

伤寒论第156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;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水痞的证治,以见痞证有水火之分。

“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”,是讲痞证因于泻下而形成。若以心下痞为主证,则用相应的泻心汤本为正治之法,但服泻心汤后“痞不解”,其原因何在呢?从其人“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”分析,则知本证原为水饮内停,津液不能上承所致。“烦”作甚解,“渴而口燥烦”乃是言口渴、口干而特甚。口渴与小便不利联系起来分析,则知其为水蓄于下,气化不利,故小便不利;气不化津,津液不能输布故口燥而渴。水阻气滞,痞塞于中,气机不利,故作心下痞。其痞因水而作,所以又称“水痞”。

水痞与火痞,心下痞塞虽一,但病因及证治各异:水痞是由水邪内蓄,阻遏气机所致;火痞是由火热邪气留扰中焦所致。水痞有口燥渴,小便不利之证;火痞则多有心烦乃至吐衄。火痞治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已如前述;水痞则当用五苓散助气化,行津液以利小便,从而扩大了五苓散的治疗范围,对痞证的辨证施治也增加了新的证型。

在临床上如果见有小便不利而心下作痞,并见舌体胖大,苔水滑者,即当考虑“水痞”而投以五苓散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156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156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