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12.伤寒若…

伤寒论第212条

胡希恕
胡希恕

伤寒若吐、若下后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若剧者,发则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视,脉弦者生,涩者死。微者,但发热谵语者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一服利,则止后服。

太阳伤寒依法当发汗,若吐、若下,全为误治,一方面丧失津液,一方面虚其里,外邪陷于里,就发生阳明病。

“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”,以至到十余日也不大便,“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。若剧者,发则不识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”,惕而不安,无故惊恐而不安宁。

“微喘直视”,我们前面说了,“直视谵语,喘满者死”!(本节是)他没到喘满的时候,只是微喘,这病也就相当可以(较重)了。直视而微喘,这是气欲上脱而未脱,所以说没到死的时候。那么这个时候就看脉。“脉弦者生”,弦是有余的脉,弦与弱是相对的,脉弦说明身体还有抵抗力,还不是虚到家,还可以用大承气汤背城一战。脉“涩者死”,涩者,指虚到极点了,血液虚竭之象,那不能任药了,大承气汤下去就死,不吃大承气汤也非死不可,就是治也死、不治也死。他不胜药了,大承气汤下去,人虚到这个份儿上,他对这个药不任,就是不胜这个药。要是不吃大承气汤呢,病去不了。所以非死不可。

“但发热谵语者”,这是回头说“独语如见鬼状”以前这一节(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余日,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)。如果只是发热谵语呀,“微者”,轻的话,只是像上边说的“日晡所发潮热,不恶寒,独语如见鬼状”的这种谵语,这不要紧,那就用大承气汤下了就可以好了。

那么这一段的意思,就是我刚才所说的(该谨慎要谨慎)该攻你得攻。所以当大夫又要细心、慎重,又要放胆子,该攻你得攻,病人到“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视”这么一个份儿上就纯粹给耽误了。这个耽误也未必是一个大夫耽误的。遇到这种热病啊,咱们(中医界的不良习俗)十有八九认为一见到热就是阴虚,六味地黄丸这类方药就上来了,这东西坑人啊。一看谵语了,说这是扰乱神明了,又是局方、至宝,又是安宫牛黄的,这是看家本领,过去了就没招儿了。其实(本条)这个病症是内实,(不良习俗所开的方药)这些东西都不行啊,都属于害人。我说这话也许说得过激一点,但是我的确看到(不少医家)这么误人的。他(仲景)这段书,就是说不要延误到这个程度上,当然这也是有误治的,误治是最厉害的,本来阳明病就伤人津液,(本条)由于误吐、误下,在治疗上根本就伤津液,而又把外邪引到里了,而发生阳明病,来了势头就是重的。所以这个地方,我认为这几大段全是给大夫看的,这样治坏人,是很不少的。

大承气汤每副都这样的,“若一服利,止后服”,峻攻的药没有连续用的,古人也讲“覆杯而愈”嘛!只要药用得恰当,那不会不好的。而且这个药(大承气汤等峻攻的药)也没有连续用的。

上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212条
下一章:曹颖甫·伤寒论第212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