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236.阳明病…

伤寒论第236条

刘渡舟
刘渡舟

阳明病,发热汗出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。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渴引水浆者,此为瘀热在里,身必发黄,茵陈蒿汤主之。

茵陈蒿汤方:

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,擘 大黄二两,去皮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陈,减六升,内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,小便当利,尿如皂角汁状,色正赤,一宿腹减,黄从小便去也。
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阳明病湿热发黄,热重于湿的证治。

阳明与太阴为表里,阳明主燥,太阴主湿。入里之热邪,可从阳明燥化,亦可从太阴湿化。热从燥化,则大便干燥,小便数多,而发展为阳明腑实证;热从湿化,湿热相合,则小便少、头汗出,而发展为黄疸。无论燥热或湿热,都与阳明之热有关,这就是将湿热发黄放在“阳明病篇”论述的理由根据。

“阳明病,发热汗出,此为热越,不能发黄也”,指出了阳明病热盛津伤而燥化的见证与病机,发热汗出,是阳明热盛迫津外泄。汗多必更伤津液,津伤化燥,则大便因硬,从而形成了阳明燥实证。若阳明病仅见头部汗出,剂颈而还,周身无汗,而小便不利,说明热不得越而湿亦不得泄。湿热相合,热欲外越却因湿邪羁縻而不得越,故但头汗出,而周身无汗。湿欲下泄,却因热邪纠缠,而反小便不利。“热不得越,湿不得泄”,湿热郁阻于内,即所谓“瘀热在里”,而熏蒸于外,则身必发黄。湿热交阻,气化不行,津液不布,故其人“渴引水浆”。在这里“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”,不仅是湿热郁阻之象,而且也是形成湿热病的重要原因,因此带有重要的辨证意义。湿热发黄,有以湿盛为主者,有以热盛为主者,也有湿热相当者。本证有发热、渴饮水浆等证,说明热重于湿,治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。

茵陈蒿汤由茵陈、栀子、大黄三药组成。茵陈清热利胆除黄,为治诸黄专药,无论阳黄、阴黄均可使用,对于阳黄亦可单用一味水煎频饮,其日用量可达30克以上。大黄的特点善于破结行瘀,推陈致新,泄热导滞,故仲景对凝结的病证,如燥结、水结、血结等,每每用之,其破结之力自非一般药物所能及。本证湿热发黄,为湿热胶结并涉及血分,故谓“瘀热在里”,用大黄不仅能荡涤肠胃以泻热实,而且能行血导滞,以破湿热之蕴结。栀子苦寒而质轻,善清三焦,利小便,驱湿热下行,以导邪从小便而出。三药合用,主要使瘀热、湿浊从小便排出,故方后注云:“分温三服,小便当利,尿如皂角汁状,色正赤,一宿腹减,黄从小便去也。”这不仅说明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导湿热而利小便,也补充说明本方湿热发黄应有腹满一证。

由此观之,本方与承气汤作用截然不同:承气汤专事攻下,使阳明燥热从大便而下;本方则以利尿为主,使阳明湿热从小便而去。

临床使用茵陈蒿汤治疗各种黄疸,已被大家所习用。特别是对治疗肝胆疾患所引起的黄疸,无论急性、慢性,多能取效。但要注意,由于湿为黏腻之邪,其病多缠绵难愈,故用此方治湿热黄疸,应该有耐心,不可操之过急,且务必使湿热邪气尽去方能罢手,否则病情反复,将更难医治。

上一章:任应秋·伤寒论第236条
下一章:胡希恕·伤寒论第236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