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经方 » 经方医论集

桂枝加桂汤证治新论

小昔
小昔

作者:侯敬舆

侯敬舆,生卒年不详,民国时期武术家,精医,著有《国技概论:国术理论概要》。

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。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,更加桂二两也。《伤寒论》117条

本条言太阳病误用烧针,针处又被寒而起之变证也。烧针者,针性本寒,用时必须烧之使温,即今烧艾于针根之法也。《玉机真藏论》云:“风寒客于人,使人毫毛毕直,皮肤闭而为热,当是之时,可汗而发也;或痺不仁肿痛,可汤熨及灸刺而去之。”此以艾火炙热其针,而劫取经脉之血液以为汗也。针处被寒,言寒气从针穴侵入也。核起而赤,言针处之内部变为红肿,高起如核也。则此证由太阳病烧针迫汗,针处被寒而起,太阳病肌腠本郁,血行迂缓不畅,法宜解肌,乃不用桂枝汤,反烧针迫其汗,不但肌腠之郁不得解,血液为大热所逼,流行愈迂缓而不畅。虽得汗,而太阳病仍在,肌郁转增,若针处复被寒气,则针孔左近之动脉毛细管,骤然感寒紧束,血为凝而不流,壅遏瘀塞于其处,乃肿胀坟起如核,血色外现而赤。夫肺之呼吸,所以吸取孔气中之酸素,以酸化血液者也,故血液流行之时,常有一部分气体随之流转周身。今针处被寒,血管毛细管紧束,血液凝而不流,则血中气体又因之凝滞,不能流散,乃由虚处溢出于体外,惟肌腠因太阳病未解而郁,又由烧针而更郁,气体自不能溢向肌肤之中,只有向内流溢。然身之上半,方受火迫。胃未必虚(虚者无火邪之谓也),二肠在乎下焦,距烧针也远,故虚而无邪(即二肠中并不郁也),气体即从此处溢出于肠中。气性上升,肠中溢气,必自少腹上冲,而入于胃。胃在心下,故如上冲心也。古人不明此理,又以下焦为肾之分,故妄云肾气,不足凭也。若烧针之后,见此证象者,知针处被寒所致。因灸其核上各一壮,核得火灸之热,寒气既散,动脉毛细管遂得宽纵,血液乃能流行。血行既通畅,气自不溢,而奔豚势衰矣。然肌郁之未解,血行之迂缓,以太阳与火热之两阳并邪未解也。奔豚之势虽衰,而不能即时停止,必与桂枝加桂汤。桂枝汤所以解太阳之肌邪,解肌腠之郁,而畅血液之流行,特肌因烧针而愈郁,血因烧针而愈不畅,桂枝汤尚不能胜此重任,必再加桂二两,以增大其能力,方能使郁解而血畅。循环无碍,气得周转,而奔豚自止矣。古来于桂之一字,或谓牡桂,或谓肉桂,或谓桂枝,纷纷聚讼,莫衷一是者,皆不能了然于此气之来源耳。是以桂枝汤亦能治上冲之轻症,以汤中桂枝量少也,加桂汤更能治太阳病肌郁甚之重症,以汤中桂枝量多也。神运而变通之,妙用无穷焉。

专题:经方医论集
来源:《国医公报1935》
上一章:张山雷·《伤寒论》少阳病柴胡证之研究
下一章:生姜泻心汤治长期水泻之神效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