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医宗承启

青龙白虎名义

吴人驹
吴人驹

龙虎,难狎之物,谓其为险也。因其险而弃之可乎?不然也。事在人为,眼欲其明,手欲其捷,审之也至慎,发之也至决,但不可以轻视如群类,而难之可也。昧者,将以难为易,以易为难,并莫之其为难为易者有矣。今以其名汤者,其险其难,有类乎此。当事者,不可不凛然如龙虎之在御也。夫小青龙,表未解,而内有水气;大青龙,表不解,而内有温邪。小青龙则有利水、解表之两难,大青龙则有治寒、治温之不易。大青龙之难在石膏,小青龙之难在干姜。当其脉紧,身疼痛,无汗,阴邪正盛之际,敢以石膏为用,宁不令其中寒乎?将弃温邪而不顾,竟以麻黄、桂枝乎?大小云者,言其险恶之有大小也。小青龙用之不当,能令内热,而阳气偏盛;大青龙用之不当,足令阴盛而中寒顿作。盖热而使之寒也稍易,寒而使之热者也则难,何也?人以元阳为主宰,而阴不可使其盛也。白虎余义,见清热类。

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恶寒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,以真武汤救之。

疏曰浮紧,发热身疼,无汗,伤寒证也。乃先提中风,是为风中在先,而寒伤在后,而有浅深之别也。盖风者,温之气,而遭于寒,不得外泄,是为烦躁。于时欲先驱寒,则风温不可助其焰;欲先治风温,则寒邪因之而内入。两势相停,难分孰缓孰急,须得脉之盛实者,属阳气厚重,为一举而两败之。若脉稍弱,则阳气非重,汗出恶风,则表邪非实,犯之则寒盛而为厥逆,风盛而为筋惕,不得已,先救其阳,而为急务者也。

防误脉微,乃微甚之微,而非微杪之微。若既微且弱,则与所见之证皆不合,而救治之法亦迥异矣。又须知此病得之三时,而非严寒之令。严寒,则风不得而为温也。

伤寒脉浮缓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

疏曰缓则不紧,缓为温之气,且身不疼,则寒轻而温重矣。又须分别其无少阴证,少阴证者,恐属少阴之精不藏,发为风温,则与青龙相悖殊也。

防误缓非和缓之缓,但不紧,其人必烦躁不能自安者。

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。不可更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

疏曰微乃微甚之微,非微细之微,但不过强耳。既云热多,脉安得微?无阳者,表之寒邪轻,而里之温热重也,故不可更汗。谓其热多,故佐之以石膏。越婢者,发越之力,如婢子之职,狭小其制,不似大青龙之张大也。

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。若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
疏曰汗下后,当病去而人安矣。若仍汗出而喘,却无大热堪任以若寒者,其热却在轻虚浮浅之处,而肺不得为宁宇者,麻杏甘石为适宜。而桂枝辛温,足以助热,故云不可,麻黄反得其宜也。

防误二条有属虚阳外越,而非温邪为患者,于下后更宜详审,然当用而不知用,其害亦一也。微乎微乎!

已上发散表邪,皆以石膏同用者,盖石膏其性则寒,寒能胜热,其味则薄,薄能走表,非若芩、连之辈,性寒味苦而厚,不能升达者也。

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

疏曰凡物之理,相对待者也。有大青龙表不解而内有火气,则有小青龙表不解而内有水气,不则立法非全备也。盖寒者、水之气,同类相求者也。故表有寒者,内即防有水气。阳脉不足,阴往乘之,肾气上凌于心而然也。外内相搏,于是有或然诸见证。干呕者,水气非有形之属也;发热者,阳气扰乱而不得其平也;热则必渴,虽渴而不求饮;咳、噎、喘者,水气激迫之所为也;水气停留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,大便反为之快也。麻黄、桂枝、细辛用以解表;干姜、半夏用以温中;五味者,欲肺之有权,而司降下之令,使水气之得以就下也。

防误今时治咳者,咸云肺热,动则以苦寒,久久不效,变为内损者有矣。

伤寒心下有水气,咳而微喘,发热不渴。服汤已,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小青龙汤主之。

“小青龙”读当在“不渴”之下。

疏曰喘而微者,水气不似热喘之为甚也。上条云渴,此云不渴者,渴属间有者也,欲人不可因渴而致疑其非水也。不渴而渴,可以验水气之得解矣。

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

疏曰阴寒初中,在里之表,表之里者也。脉沉为在里,而反发热则又属之表。阴邪虽盛,元阳尚能自主而有权,不即深入于里,而无腹痛下利等证。附子以壮元阳,麻黄主表,细辛温中而为接应,引寒邪仍从表而出。

防误沉而有力,属表之阳邪深入,不得以此条为例,必沉之细弱而迟,其人神倦,不能自振者宜之。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

疏曰少阴病者,其脉必微细也。二三日,寒邪方盛之时。无里证者,不腹痛下利也。是属之太阳则入也深,属之少阴则以为浅。附子、甘草以壮元阳,则脉之细微者能使其盛。麻黄引之以向外。微发汗者,用意在乎舒发,非正发汗也。

防误用药之法,务在浅深高下轻重适当其可,无太过不及之弊,则庶几乎。岂能画定者哉?

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与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

疏曰伤寒八九日,与夫风湿相搏,身体疼而烦,乃至不能自转侧,此在表之邪实而盛。盖伤寒至八九日,与夫风湿之表盛者,其内必热盛,或自表而之里。今不呕,知其不入里;不渴,知其内不热盛。此何以故?在里之阳气本虚而然也,故脉不盛而大,反浮虚而涩者,与桂枝以透表,附子以壮元阳。但湿气盛者,大便溏,小便必为之不利。若夫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此表之客邪却,而里之脾土在所当培也,故去桂枝加白术。

防误但知其表邪盛,而不参之以脉,专意发表,则里之元阳愈虚,而表亦终不得解。

风湿相搏,骨节烦疼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则痛剧,汗出短气,小便不利,恶风,不欲去衣,或身微肿者,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
疏曰风则伤卫,故汗出气短而喘。恶风不欲去衣,湿流关节,故疼烦,掣动则痛,以手近之,其痛益甚。湿属有形之邪,故微肿。皆因阳气不壮,莫能胜邪,乃令邪气留着。甘草、附子以壮元阳,阳壮则阴邪自解矣。

防误必脉之沉而细者。若浮大而盛,则风多而湿少,附子须在审之。

已上发散表邪,皆以姜、附同用,与前条之石膏相对待者也。盖阳气重者,主以石膏;则阳气虚者,姜、附在所宜矣。在人之审谛何如耳!更有不轻不重者,又当作何决择?故活法在人,无一定之例,惟圆机者,乃堪任以厥事。

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若太阳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,如此者,可小发汗。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在表,当解之熏之。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烦躁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彻?以脉涩故知也。

疏曰此条取重在结句。盖脉之涩滞滑利,足以验人身枢机之开合。但涩之为脉,浮沉虚实皆有见者,此必浮之而实,非沉之而虚者。

已上发表,旧本收录无有伦次,交错其间,读之更觉其义难明,今为之提出,井然有条,使学者易于解悟,非好意而妄为之也,知者自不为罪。

专题:医宗承启
来源:《医宗承启》
上一章:麻黄桂枝合疏
下一章:渗利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