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医宗承启

渗利

吴人驹
吴人驹

夫人之一身主宰,无非此气机耳。机之不能上达者,使之上达,发表是也。既上达矣,又有不能下达者,使之下达,渗利是也。《经》曰:“其高者,从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”。名曰“渗利”,实所以转旋此气机耳。故曰“气即水,水即气。”水之不利,足以验气机之不利也。又曰“汗即尿,尿即汗”,汗尿虽殊,同归于水,而水又气化之所由生也。今人但称汗、吐、下三法,而渗利一门,置之罔觉,不知仲景细密处却在乎此。既不能悟其所以,又乌能得其所用哉!

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口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多服暖水,汗出愈。

疏曰发热属表,烦渴欲饮水属之里,故曰有表里证。渴欲饮水者,风热亢甚,欲得水而为之济也。水才入口而即吐,其于水逆何?此又里之里者也,其取重却在乎此。水逆云者,肾为水之脏,太阳相为表里,因太阳之标病,引动少阴之本病而然也,故救表可缓,而救里为急。五苓散者,里之品味也。白术以培中土,使水邪得有畏忌,而不敢逆上;二苓泽泻,引失位之水邪而归于其所。肉桂之气则温,温能亲上,其质则降,降能亲下,取其能周全乎其两间,无非欲使水邪之不逆,不逆则不吐。继之以多暖水,如是则阴阳和,而雨泽降,汗出而愈矣。

防误渴欲饮水,有似阳明胃燥,但燥则消水,而不入口则吐。须知此渴,不若阳明胃燥之为甚,其脉亦不盛而实。若然,则与五苓之性味大相悖殊矣。愚为表而出之,时流而遇斯证,不识将何措手,有负先圣多矣。
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与五苓散主之。

疏曰前段之渴,乃因汗出多,亡津液,胃中干燥,但少与之水,使胃气和而燥渴自愈。如此者,小便必利。后段云脉浮,既大汗出,则浮为虚浮,非表邪之未净,乃虚阳之不得就下。其热但微,热微则不当消渴,致此之由,皆因小便不利,坎下离上,水火不得交通。五苓散者,从阳引阴,阳气得以就下,阴津自能上潮,而脉浮、微热、消渴等证皆顿然而愈矣。

防误小便不利,须别其色之清浊。若热结膀胱而不利者,其色必浑浊而短涩,脉必沉实而不虚浮。

发汗已,脉浮数,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疏曰发汗已,邪既退却,则脉当缓而弱矣。反浮而数者,则浮为虚浮,数为虚数,烦为虚烦,渴为虚渴也。虽无小便不利,而亦主以五苓散者,乃从治之法。以热治热,其始则同,其终则异,得其旨者,只属等闲,昧者反为之骇异矣。

防误虚实之辨,须审之又审,至于确是,不则其变将莫能救。

伤寒,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;不渴者,茯苓甘草汤主之。

疏曰时流但知渴因于燥,燥者润之。五苓散,皆性味之燥者,何以反治渴?盖太阳之本,本于少阴。标病而往,本病随之。少阴为肾之脏,其味为咸,渴因于咸。五苓散,品味之淡者也,淡能治咸,用以收摄肾邪,不使僭上者也。其不渴者,知无肾邪之干犯,但培其中土而已矣。

防误此属渴之一端。若阳明燥热之渴,宜行白虎汤者,是属抱薪救火;若以白虎汤而投于此证者,是属教猱升木。

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
疏曰虽经误治,而发热项痛无汗,表证具在者,仍须从表解。心下满微痛,小便不利者,肾邪乘虚,欲得而凌上也。虽有表里证,须先表而后里,庶机不至混乱失序。桂枝去桂欲其从事于表,加茯苓白术用以缓肾邪之逆上。设表邪得解,则去桂枝加桂以救里,不待言矣。

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;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

“以饮水多”接“太阳病”句,“小便利者”接下句。

疏曰太阳之渴,不似阳明燥甚,不可以多饮。多饮适令为患,小便虽利,水气尚能为心下悸。若少者,必苦里急,亦当以五苓散主之。

防误饮食之于人也,不但食之不可过,而饮亦在所当节。慎之哉!
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。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
疏曰本非阳邪实盛,不当下,反从而下之,乃令胸中阳气受伤,不能运化而为痞。因其痞,而更以泻心汤与之,则其痞益不得解矣。其人但渴而躁烦,小便不利。渴而躁烦者,阳气为之扰乱,而不归安也;小便不利者,膀胱之气化被伤,而不得通调也。五苓散通其气化,适所以治痞也。

防误若痞而坚且硬者,乃属有形之邪,非此所宜。

伤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当用茯苓甘草汤,却治其厥。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

疏曰气脉流行,不循常道,为之悖逆,名之曰厥。但厥必有由,于是有痰、食、寒、热、气、水之不同,此因于水者也。水气不循故道,则水之寒气上乘于心而为悸,故治水即所以去悸,而厥亦回。设或不然,则水之甚者,其土必潦,因为之作利矣。

太阳病,寸缓关浮尺弱,其人发热汗出,复恶寒,不呕,但心下痞者,此以医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恶寒而渴者,是转属阳明也。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无所苦也,渴欲饮水,少少与之。但以法救之,渴者,宜五苓散。

“但以法救之”一节,读当在“医下之也”之下。

疏曰浮缓而弱,发热汗出,风邪在表,而里原不实者也,奈何误下,乃令复恶寒。复恶寒者,始初恶寒,及至发热汗出,而寒不恶矣,今复恶寒者,下之而令中寒也。若呕,则正气犹能胜之,今不呕,则气馁于中,故心下为之痞。既为所误,当思所以救之,若不渴而有中寒证现者,则当从事温中矣。若渴者,但宜以五苓通膀胱之气化,寒气于斯而亦出矣。如其不下,不恶寒而渴者,是风热传里,而为阳明内燥者也,故小便数而大便硬,虽不更衣十日,而无燥结之苦。渴欲饮水,但少少与之,始终回护,皆因脉之缓弱不实者而示戒也。

阳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与猪苓汤,以汗多胃中燥,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。

专题:医宗承启
来源:《医宗承启》
上一章:青龙白虎名义
下一章:涌吐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