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医宗承启

涌吐

吴人驹
吴人驹

经曰:“为治之道,顺而已矣。”因其势而利导之者也。如是,则可以赞天工,不可以代天工也。然赞之与代,若不相甚远,赞则本之于天,代则出自人为。赞之为是,而代则非。所谓涌吐者,涌若似属人为,必须审其欲得以吐者而涌之,则用力少而成功多,虽涌犹于未涌也。所谓当吐者,因其不实不虚,不表不里,不上不下,若有若无,而为患于其间,得一为之触动,大气因之而转旋,患去而宇内得以清宁,用思不为不巧而捷矣。其或非所当吐者而涌之,不但不能响应,其变反令多端,在审谛者之何如耳。然涌吐与和解之见证略相似,但涌吐之邪则有专一,已入于胃;和解则未成专一,而在于胸胁间者,是以欲有分别焉。

阳明病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身重,若发汗则躁,心愦愦,反谵语;若加烧针,必怵惕,烦躁不得眠;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。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“心中懊憹”一节,读当在“身重”之下。

疏曰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咽燥口苦,腹满而喘,阳明之内热已甚,但脉仍浮紧而不大,身虽不痛,仍重而不轻,如是者,发汗烧针皆不可,谓其内热而焰不可助也。若下之,则胃中本来空虚,误下顿令客气乘虚而动膈。更察其心中懊憹,有可恼之情况,舌上微胎,足验其邪热之结聚。不得一宣达之力,则何以解?栀子味苦而性微寒,苦寒者就下,而体却轻浮,轻浮者又能就上。豆为五谷之重者,重则就下,既经酿化,则轻能就上,意在使之不上不下,出没乎其两间,若涌荡焉!涌之不已,势必吐达,吐则邪因之而越,表里诸证,顿然而解矣。

防误邪热已成坚硬者,则非所宜。

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疏曰下之得宜,则病去而人安矣。不能自安者,虽下而邪热自若也。下后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者,其阳气原厚,虽下之不当,未尝因之而气馁也。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,皆邪热在膈之上,当吐而不当下者也。虽经下后,仍从事吐达,不因下后而为退缩也。

防误须脉之缓滑有力,阳邪有余,不然,则上下交征,宁无脱绝之虑乎?

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,胸中窒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疏曰汗下,皆所以除烦而退热者也。发汗若下之,而烦热具在,胸中虽不能结硬,但觉窄狭,不得宽舒,必邪热之为障,非汗下之所能除者也,须从而吐达之。

防误须知有虚烦而热,胸中不得自如者,其辨在脉之虚实。

发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憹,栀子豉汤主之。

疏曰汗吐下,所以驱邪者也。邪去则当获宁,而复其旧治矣。今乃虚而无有形象,烦而不得安眠,若盛而剧者,必致反复颠倒,心中懊憹,而有可憎者,此何以故?盖因攻伐虽行,而余党散漫,未能廓清者也,须得一涌之力以荡平之。

防误烦而果属虚乏者,又当从事补养,其别在于脉之虚实。但此际分别虚实甚难,谓其虚不甚虚,实不甚实,几希隐约之间,惟指下灵巧者得之,可以意会,不可以言传也。

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;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

疏曰此承上条,虚烦而少气者,佐之以甘草,以扶正气;胃之本气虚寒而作呕者,助之以生姜,以壮胃阳。一甘草、生姜之加,已有深意焉!即甘草、生姜而比类之,则温补之发端,可以见其大概矣。

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也,未欲解也,豉子豉汤主之。

疏曰五六日,大下之后,心中结痛,而身不热者,则其热结在里,而诸泻心汤所宜用也。其所以异者,身热仍不去,则知其热原在浮浅之膈上。心中结痛,因大下而克伤所致也,仍须从而吐之。吐后则身热去,其结痛不待治,而亦能自解矣。

防误若下之而利不止,身热不甚,脉不克盛者,禁之。

下利后,更烦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宜栀子豉汤。

疏曰初因烦满而下之,乃下利之后,而更加其烦,则知利自利,其所以为烦者,非下利之所能解也。按之心下濡,其结原不实而轻虚,须从而吐达之。

防误若烦而甚,有内伤证现,脉非邪盛者,须当救里。

太阳病,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。

疏曰吐则胃中元阳暴露,太阳之恶寒亦得而解,故内烦不欲近衣。亦须阳气自能收敛平复,烦不可以久也。
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自汗出,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食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。以医吐之所致,此为小逆。

疏曰吐后自汗出,不恶寒发热,太阳之表邪得解也。但关上脉细而数,以医吐之过,谓病在太阳,不当以吐也。胃气受伤,而脉变细数,但阳气暴露而有微甚:一二日阳气未甚而吐之者,其热在膈上,故腹中虽饥,而口不能食。三四日阳气已甚而吐之者,糜粥火力多,故不喜食,欲得冷食,然朝食而暮则吐,能纳而不能消。上虽假热而中则真寒,此皆因不当吐而吐之,是以有如此之变象。虽然,其逆犹以为小,盖因人事而失之者,可得人事而补之,非若天然,则为大逆矣。此设为吐者之防闲。

凡用栀子汤,病人旧微溏者,不可与之。

疏曰谓其平素大便滑泄,防助中寒之变,故垂戒焉。

病如桂枝证,头不痛,项不强,寸脉微浮,胸中痞硬,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,此为胸有寒也,当吐之,宜瓜蒂散。

疏曰如桂枝证者,有似乎太阳中风,亦脉浮而喘,但头不痛,项不强,无太阳表证也。其原因胸中阳气不振,阳虚则阴盛,阴盛则易于结聚。津液之浊者,凝聚而为痰,胸中乃为之痞硬,阻塞气道之往来,则冲激而不得以息;阻塞脉道之出入,则升降不得如常而微浮。但吐去其为结聚,则可以获安。瓜蒂其味苦,苦能降下,其质轻浮,浮而亲上,欲其浮沉动荡乎其间,为之涌动,而令其吐达焉。

防误元阳之不虚者,何得痰为之结聚?既结聚矣,则反属有余而成实。故曰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留而不去,其病由实。治此者,须审其元气能胜药力者,而行此猛捷之法,不则,恐变生呼吸间。

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中满而烦,饥不能食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

疏曰胸中者,手足之根元,阳气之所由来也。胸中结聚,元阳不得四达,厥冷宜矣。气结而脉亦结,故乍然见坚紧之象。心中满而烦,虽饥而不能食,谓有所障碍者也。治此者,亦当用吐达之法。

此上二条,其一关系在肺,其一关系在胃。在肺者,则现气道之为患;在胃者,则见食谷之不得。

专题:医宗承启
来源:《医宗承启》
上一章:青龙白虎名义
下一章:攻下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