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医宗承启

温里

吴人驹
吴人驹

温者,不寒不热,平人之气皆温,寒热足令为病。里者,根本之地,不可使其偏寒偏热,如是则温乃为之常。造物之所以能长久者,得其常而已。试思一岁之中,严寒酷暑者暂,而不寒不暑者则常,且病之发作,多见于严寒酷暑之令,皆因身中之常不足以胜其偏也。既为所胜,不得不假药味之偏者以济之,中病则止,毋使过焉,过则又反为药病矣。怪夫时尚之好使辛热者,以之而为常奉,将谓平人之常皆寒,需此而为之济乎!不知其种病而莫之觉也。故惟圣人,然后可以立言。愚谓虽圣人,亦不能立言。盖立言即落边见,惟能师圣人,又能随时取中,则庶乎其可。所谓师圣人者,舍仲景而谁归?

病发热头痛,脉反沉,若不差,身体疼痛,当救其里,宜四逆汤。

疏曰发热头痛,阳病也,脉当浮。今反沉,或因表已得解。若不差,而身体疼痛者,必因里气虚寒,须温其里,宜四逆汤。汤用附子以达下,干姜而温中,甘草以和里。

防误脉者,为之本也。未有本不立,而标能治者。须察其沉也何如,而为救里之轻重。四逆汤不可执定。

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,头眩,必小便难,此欲做谷瘅。虽下之,腹满如故,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
疏曰人以水谷为本,赖胃之元阳,而为消磨运化,泌别津液,以奉生身。今而脉迟,则知其胃阳衰敝,故食难用饱,饱则微烦,烦则头亦为之眩。胃土不能胜水,小便难以输化,如是者,食谷则为停留,留则生热,热则发黄,而为谷瘅。若谓陈者可推,虽下之,而后之积者其满如故,所以然者,脉迟之故。若此者,但宜温养,以待其阳之渐长,不可取快于一时也。

防误脉迟须别虚实,亦有食积而迟者。

阳明病,若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后溏。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谷不别故也。

疏曰胃中于寒,而运化之司失职,不能食。而小便不利,手足反濈然而汗出,阴寒在中,阳反在外,将欲固结而成瘕积。大便初然硬,而后则溏,可见胃中不可以冷,水谷全赖元阳为之泌别也。

阳明病,不能食,攻其热必哕,所以然者,胃中虚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虚,故攻其热必哕。

疏曰胃中虚冷而不能食者,若误以为热结,从而攻之,必致哕逆。哕逆者,胃阳败绝,而声出于外也。

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之。若胃中虚冷,不能食者,饮水则哕。

疏曰浮为在表,浮为阳盛,阳盛则热。浮而迟者,外属假热,其里则真寒,阴寒则下利,而完谷不化,四逆以温其里。若不察其热为假,误之以水饮,则水寒相得,乃令哕逆。

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,而反吐者,此以发汗令阳气虚,脉乃数也。数为客热。不能消谷,以胃中虚冷故也。

疏曰数则为热,亦有虚寒而数者,因于过汗,伤其津液,令阳气虚,胃中虚冷,胃之元阳,反客于外而不得还其主位,因而为数。若不因客热而致,则能消谷引食,今而反吐阳气虚故也,当用温里。

伤寒大吐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出者,以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,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
疏曰吐下汗,攻伐之用备行,乃令真阳之气不能内守,怫郁于外。将以为表有热,复与之水,以发其汗,则内本虚寒,水寒相得,元阳不能自守,发为哕逆。

大病差后,喜唾,久不了了者,胃上有寒,当以丸药温之,宜理中丸。

疏曰喜唾者,欲得而唾,虽欲不吐,不可得也。久不了了,唾久,则知其气虚而胃寒,况于大病之后。宜温养胃气,参、术、草、姜共为丸者,便于频进也。

已上属胃气虚寒。盖腑为阳,脏为阴。三阳为腑,三阴为脏。阳者多热,阴者多寒。然而三阳有病寒,而宜行温热者,三阴有病热,而当用清凉者,故篇中寒热并载,温清备用,在临证者,审择务得其宜耳。

自利不渴者,属太阴,以其脏有寒故也,当温之,宜四逆辈。

疏曰自利则亡津液,未有不渴。若太阴脾脏有寒而利者,虽利而不渴,宜四逆辈以温之者,不必限定也,得渴而利自能止。

下利清谷,不可攻表,汗出必胀满。

疏曰下利完谷不化,内属虚寒者也。若误为攻表,而使之汗出,其阳益虚,阳虚则阴得以胜之。阳脉不足,阴往乘之,胀满者,阴得而乘之也。

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
疏曰下利清谷,在里真寒,而反汗出,在表则假热也。阴阳相厥逆,不得交通,四逆汤之附子,从阳引阴,干姜、甘草,交通于其间也。

防误有协热下利,热而汗出,亦完谷不化,乃邪热不杀谷,其别在脉之阴阳虚实之不同。

大汗若大下利,而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疏曰厥冷各有所因,有寒邪初得而厥者,有热深入里,而外反厥者。若大汗而大下之后,则因真阳大泄,而虚寒为之厥冷,非四逆之姜、附,不足以回阳而救厥冷者也。

防误虚寒必然相因,又须别其何者更甚。若寒而且虚者,须益之以参、术。

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痛,又下利,厥冷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疏曰大汗出而热不去,其热乃虚阳发外而为热,故内反拘急而四肢痛。内拘急者,非寒邪外束而为拘急,寒在内者也。寒甚于内,故下利厥逆而恶寒。若此者,当以四逆汤温其里,元阳得以引归就宅,内寒得温,而热亦自退去矣。

吐利汗出,发热恶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疏曰吐利而恶寒,阳虚阴得以胜之也。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,皆阴盛也。反汗出发热,真阳浮越于外,为阴寒所逼迫者也。四逆汤以温其里,里气得温,汗热亦能休止。

既吐且利,小便复利,而大汗出,下利清谷,内寒外热,脉微欲绝者,四逆汤主之。

疏曰既吐且利而大汗出,则泄路尽开,而小便又复利。云复利者,反不欲其利,而为收藏之地也。下利清谷,内寒外热,且脉微欲绝,一线之微阳,挽回诚不易,姜、附之施,人事不可不尽也。

吐已下断,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脉微欲绝者,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。

疏曰吐已断下者,得温热之力,而内之寒邪自可也。但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脉微欲绝,外之元阳不得交通于内,而相拒格者也。若仍以温热相投,则理虽和,而情不相孚,乃反以胆汁之苦寒,而从其类为之引诱,从阴引阳,庶几不相拒格,而得以交通。胆汁虽苦寒,不外气血之属,故不取用于黄芩黄连之辈也。

恶寒脉微,而复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参汤主之。

疏曰津液之属,皆血类也。利止因亡津液,而非寒邪退舍而止,故仍恶寒而脉微。四逆以祛寒邪,人参以生津液。

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难治,四逆汤主之。

疏曰呕而脉盛者,呕因于实邪,呕而小便不利者,呕因胃气不得下通。今脉弱,而小便复利,是呕因于虚寒,因呕则阳气暴露,故身有微热。更加之以厥逆,则胃阳去有期,而返之也不易,故云难治。四逆汤用之以回阳。

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

疏曰干呕者,非有渣滓浊物而呕,但只吐涎沫,是属胃虚,肝木得以乘之。厥阴与督脉会于颠,是以头痛,吴萸、生姜以温里,人参、大枣以补胃虚。
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少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
疏曰厥者,阳气不相顺接,因有所结聚也。故胸结与膀胱冷结,手足皆为之厥冷。

防误胸结之厥也微,按之肌肉之下,则不厥冷矣。脉虽沉而实,多因于热邪。膀胱结,其厥也深,重按之亦冷,其脉则沉而虚,多属于虚寒。

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汤主之。若其人内有久寒者,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。

疏曰脉者,气血之所共也。脉细欲绝,不但气虚,而血亦亏竭矣。手足厥寒,气血不能周到。汤以当归、姜、附、桂枝、细辛、通草、芍药、甘草、大枣,用以壮气血,通运行者,设若有沉寒锢冷,则益之以生姜、吴萸。

已下皆少阴病。盖少阴肾脏,至阴之地,为元阳之宅,名曰先天。先天者,阳气之始生也。若脾胃则继此而生者也,故曰后天。名有先后,其实同条而共贯者也。二者较之,则少阴肾脏,尤为要害,谓其造端伊始也。其中具有真水真火,蓄坎离之交姤,不可少有偏胜,常得其平,是为平人。盖水亏而火炎者固病,阳虚而阴盛者亦病。但阴虚之病,其发也缓;阳虚之病,其病也暴。谓其为阴寒所胜,而人以元阳为主宰,故曰“百病皆起于伤寒”者,其义由此也。而百病岂止于此乎?故仲景之虑也周,其创论得乎全体,是以后世宜从而师之。

少阴病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

疏曰少阴病者,其脉则沉细。背为阳中之阳,恶寒则阳虚而阴盛,得之一二日,而口中和。虚寒之初,急须温养,不可使其阴之渐长,附子、人参、白术以壮元阳,茯苓、芍药以防其阴气之厥逆,灸之以艾,相与以奏功成。

防误脉沉细,背恶寒,有得之痰厥者,其恶寒也不甚,脉按之则有力。

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痛,脉沉者,附子汤主之。

疏曰气为阳,形为阴。身体手足骨节,皆躯壳而成形者也,配脏腑而言,则谓之阳,以形气而言,则属之阴。寒而且痛,阳虚而为阴寒所胜也。附子汤以壮元阳。

防误当与发表类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参看。

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

疏曰少阴病者,则有提纲所载“脉微细、但欲寐”之见证也。兼之脉沉,则纯阴体象,而元阳安在哉?舍姜、附之急温,又何待焉?

防误脉沉须别虚实,及得病久新。若得之多日,及沉而实者,须从别论。

少阴病,吐利,手足厥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

疏曰内而寒邪逼迫,上为之吐,下为之利,外而手足厥逆,周身内外,无非阴寒为之仇雠,元阳乌得而安宅?故烦躁而恨不欲死,吴萸、干姜以驱寒邪,人参、甘草以安正气。

防误食积填塞中宫,霍乱极甚者亦如之,其别在脉之虚实。

少阴病,饮食入口则吐,心中温温,欲吐而不能吐,始得之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

疏曰入口则吐者,不能少有容留也。温温欲吐,而不能吐者,以有物故也。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,寒实结于胸中,故不可以下,当从而吐之。若膈上寒饮干呕,则无物可吐,当从而温之。本属胃病,而曰少阴者,寒邪暴病,其脉沉而细也。

防误吐剂非栀子豉汤,三白散出入增减为宜。

少阴病,下利,白通汤主之。

少阴病下利,脉微者,与白通汤。利不止,厥逆无脉,干呕烦者,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。服汤,脉暴出者死,微续者生。

疏曰阴寒下利,与白通汤。干姜、附子以驱寒邪,葱白以升举阳气,非为不合法。而乃利不止,在先脉微者,反厥逆而至于无脉,干呕而烦,其故何也?盖以热治寒,其理虽顺,其势则逆,尽君子之法而绳小人,小人反得以叛君子。故曰:尽法则无民矣。胆汁之苦寒,岂不助阴邪?正为小人旁通一线,先伸之,而后屈之,庶得与情意交通,从而归化焉。元阳衰微,得以在苏。脉微续,乃理之当然。暴盛,则为悖逆,元阳之欲去乎其体者也。

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若咳者,加五味子、细辛、干姜;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;若下利者,去芍药,加干姜;若呕者,去附子,加生姜。

疏曰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,始而为阴寒,终则属之水矣。二三日,尚属寒之气,可得而散者。设若不已,而至四五日,则化而为水之气,故腹痛。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下利者,皆水气之为患也。水气不得施化,故小便不利,而大便反快。水气障碍,则在上之气不得下交,反逆而为咳为呕。真武汤之附子、干姜,以温解寒之气;白术、茯苓,壮土以利水;芍药以收阴邪,使不令犯上。若咳者,加干姜、细辛,以温中寒,五味以收肺气;若小便已利,则不用复利,故茯苓可去;若下利,由于阴盛,故芍药之酸寒可去,而干姜可加;若呕,则因于中寒,附子乃温下者,而生姜用以温中。

少阴病,下利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
少阴病,二三日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
疏曰少阴肾脏,主藏精者也。下利不止,甚至于便脓血,伤泄殆尽,将无所藏矣。二三日至四五日,非寒邪之初得。腹痛而小便不利,寒已胜于内者也。桃花汤之干姜,以温里寒;粳米以养胃气;赤石脂,以其重能达下,温能胜寒,涩可治脱,一物而三得其用。桃花之名,石脂之赤似之也。

防误肠胃热实,下利脓血,不同此例。

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冷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面赤色者,加葱;腹中痛者,去葱,加芍药;呕者,加生姜;咽痛者,去芍药,加桔梗;利止脉不出者,去桔梗,加人参。

“通脉四逆汤”读当在“其人面赤色”之下。

疏曰寒邪内胜,元阳格出于外,不得交通,思所以通之之法。四逆汤,本姜附甘草,而曰通脉者,方外而别有法也。面赤色者加葱,因有附子在下,而葱在上,轻重相引,则葱不但不恶其升,反得而降矣。腹痛去葱加芍药,其痛在腹,面则不色赤,发于阴也,芍药用以收阴。呕则在于膈上,惟生姜能及。咽痛更处乎高位,桔梗是宜。利止而脉不出,邪退而正气不得复,加人参以扶正气,去桔梗之有妨于肺气,盖百脉朝宗于肺也。

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咳者,加五味子、干姜,并主下利;悸者,加桂枝;小便不利,加茯苓;腹中痛,加附子;泄利下重者,加薤白。

“四逆散”读当在“四逆”之下。

疏曰同一四逆,而有微甚之各别,因邪有浅深,而治法则有轻重,若以轻而重,以重而轻,则悖矣。四逆散之柴胡,用以条达,而厥逆因于在表不得舒发也;枳实用以宽中,而厥逆因于在里,不得通调也;芍药、甘草以和里,而厥逆必因里之不得其和也。而曰少阴病者,有类乎少阴,而初非少阴之里病,但由微而甚,自浅而深,有自来矣,故有增减诸变通等法。咳而下利,因在里之寒邪甚者,加干姜以温里,五味为之酸收;悸属阳虚,而表寒为甚,加桂枝同柴胡以治表;小便不利,加茯苓以防水气;腹中痛,外寒不解,得以犯内,加附子以祛里寒;泄利下重,因肠胃有艰涩,加薤白为之滑利。

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
疏曰脉沉迟,下利完谷,在里之虚寒也。面戴阳而少赤,身有微热,阳气浮露于外也。属阴阳之交离,邪正之悖逆,故其和解之际,亦不平易,必昏冒微汗出,病人必微厥,而后乃得和也。

专题:医宗承启
来源:《医宗承启》
上一章:青龙白虎名义
下一章:针灸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