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医宗承启

针灸

吴人驹
吴人驹

针砭者,治病之权巧法也。故曰:“恶于砭石者,不可与言至巧。”今以药味为通用,置针砭于罔闻。盖药味之用,亦须得如针砭之投,而能专一其志,但须洞测彼病之真情,则针砭固得,药味亦得,未若针砭之能巧而捷也。兹集篇中所出针灸条例,以备全章。至于运用之法,则素所慕而未得其传焉,故不敢强为之疏。

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不解者,先刺风池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。

疏曰桂枝非不中病,初服之而反烦,表亦不得解者,药味虽内投,而窍道不得宣通,务必先刺而后与之。发表而不得开者,须知有此法。

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如前法。若形如疟,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
疏曰大汗出,表当解,脉亦当宁静。反洪大者,窍道虽开,而经穴未得自如也,当如前之刺法。如疟日再发者,气争而欲得解也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,以助其微汗出乃解。大汗出而表不解者,须知有此故。

太阳病,头痛,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经尽故也,若欲作再经者,针足阳明,使经不传则愈。

疏曰自愈者,太阳经之自愈也。太阳之再经乃阳明,针足阳明,迎其将来,截其进步,预为之先着也。
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冐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。发汗则谵语,脉弦,五六日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

太阳少阳并病,心下硬,头项强而眩者,当刺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

疏曰太阳与少阳并病,虽未入里,而近于里者也,故戒不可汗,亦不可下,但宜针之。汗之,谓其内热已甚;下之,谓其里未成实,故两皆不可。

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,身凉,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,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泻之。

疏曰热除身凉,则表已解;胸胁满如结胸而谵语,则里证已具。因经水适来,邪热乘虚而入于里,又非阳明内实,可得而攻者。脉迟,属迟滞之迟,当刺以宣导之。

伤寒腹满,谵语,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

疏曰肝乘于脾,土不足而木有余,其势虽逆,而理犹以为顺,故曰纵。腹满者,气争于内,不得通调。谵语者,神志为其所乱也。脉浮紧者,自下而上,自里之表,其脉亦浮,非太阳之初病而浮紧也。刺期门,以泻肝气之太过。

伤寒发热,啬啬恶寒,大渴欲饮水,其腹必满,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愈,此肝乘肺也,名曰横,刺期门。

“此肝乘肺”读当在“腹必满”之下,“自汗出,小便利”当在“刺期门”之下。

疏曰肝乘于肺,木反胜金,理势皆逆,故名曰横。发热恶寒者,肺之受困,而抑郁不得伸也。渴欲饮水,风热之邪盛甚也。自汗出,则肺气得以宣通;小便利,则肝气知其退舍,故为欲愈。

阳明病,下血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。但头汗出者,刺期门。

疏曰汗出谵语,固为阳明病,而亦有热入血室者。但头汗出,身无汗,因热不得发越,刺期门以宣导之。

少阴病,下利,便脓血者,可刺。

疏曰少阴下利,非若肠胃可得而攻,药味不能深达病所,不若刺以宣之。

已上皆宜针者。

少阴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发热者,不死。脉不至者,灸少阴七壮。

疏曰阴寒吐利,而手足不但不逆冷,乃反发热者,先天之阳气虽亏,而后天胃气尚壮,故曰不死。设脉绝而不至者,当灸少阴七壮,引后天之胃气,以补先天之肾脏,从阳引阴之法也。

伤寒脉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

疏曰促为在表而阳盛,阳盛者,手足不当厥逆。厥逆者,客之寒邪胜之也。可灸以温散之。

少阴病,下利,脉微涩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,反少者,当温其上,灸之。

疏曰脉微涩者,利多而阴精亏于下。呕而汗出者,胃之虚阳逆于上。仍数更衣而反少者,气血既亏,而下趋之势莫能自止。思欲为挽回逆转之法,惟有灸之而温其上,使之升举,从阴引阳之法也。

已上皆宜灸者。

太阳伤寒者,加温针,必惊也。

疏曰病在阳,当用汗解,不宜助之以温,两阳相得,其气则暴,发为惊狂。

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。

疏曰烧针汗出,则孔窍皆开,务宜周蔽,不令复受外邪。若更被有外寒,则阳病不足,阴往乘之,外则核起而赤,内则气从少腹上冲心,如豚之奔。治用灸其核上,以温散外寒,更与桂枝汤以解外,加桂以泻内之奔豚,表里两解之法也。

脉浮,宜之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

疏曰浮为阳盛,阳盛者,不宜火,邪不得汗解,反因火而盛,阳盛则伤阴,腰以下因之重而痹,火逆故也。

阳明病,被火,额上微汗出,小便不利者,必发黄。

疏曰火者,用以治寒也。阳明病,则燥矣,被火则益其燥。小便不利,水亏于下也。额微汗出,火炎于上也。薰灸不已,而发为身黄。

脉浮,热甚,反灸之,此为实。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唾血。

疏曰浮为阳盛而气实。灸者,宜于虚而寒也。误为之治,两阳相得,必伤其血。

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。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

疏曰微数者,尚且不可以灸,谓其逆也。误灸之变者如此,而误投以温热品味者,亦如之。

太阳病,以火熏之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经不解,必清血,名为火邪。

疏曰火邪内蓄,经到当解之期而不解,阳搏而阴伤,势必下血然后已。

火逆,下之,因烧针烦躁者,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。

疏曰炎上者,须使之润下,故当下之是宜,或因于烧针者亦然。若不如此治,则火逆之发,其人必烦躁者,须龙骨、牡蛎之重以镇其心,桂枝用以就火之燥而招引之,甘草以和之。

少阴病,咳而下利,谵语者,被火劫故也。小便必难,以强责少阴汗也。

疏曰少阴本不当汗,若以火劫,强责其汗,则为火邪,上乘于肺则咳,乘于心则谵语,津液为火所烁,则小便难。火之为误也。

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则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,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。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而喘,口干,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。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疏曰风本阳邪,不当以火,乃令诸变证。阳盛则阴津亏竭。小便利者,可以验其阴津尚存,而为生机,故云可治。盖无阳者死,无阴者亦死。

太阳病二日,反躁,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。后十余日,振栗,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。大便硬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及多。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流故也。

疏曰太阳病,二日而即躁,其人阳盛可知。阳盛者,不当以火,乃令火邪为患。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,火邪自趋于下,而为欲解,盖火性炎上,拒格谷气,不得下流。而下焦不治,故腰以下不得汗,小便不得,有时而反失溲、足下恶风,而在上反干呕。但大便硬者,小便必数,今反不数,而且不多,因津液为火所耗去。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谷气向为火邪所格,今得以离位而就下,其足心必热,盖升降之理,升多者,欲得而降。上条之小便利,此条之谷气下流,同一降下之机彀也。

专题:医宗承启
来源:《医宗承启》
上一章:青龙白虎名义
下一章:需待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