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

辨太阳病脉证篇

陈修园
陈修园
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吐伤中气,津液外泄而自汗出,汗出而外证微,不恶寒发热,脾胃之气不足,而关上之脉见微细虚数者,此非本病,以医者吐之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以二日为阳明主扦之期,吐之则胃伤而脾未伤,故脾能运而腹中饥,胃不能纳而口不能能食;三四日吐之者,以四日为太阴主气之期,吐之则脾伤而胃未伤。脾伤则不胜穀,故不喜糜粥;胃未伤仍喜柔润,故欲食冷食。朝为阳,胃为阳土,胃阳未伤,故能朝食;暮为阴,脾为阴土,脾阴已虚,故至暮吐,所以然者,以医误吐之所致也。前伤胃而不伤脾,后伤脾而不伤胃,非脾胃两伤之剧证,此为小逆。

此一节,言病由误吐,一时气逆使然。后人拟用大小半夏汤,然却不仲师无方之妙。

[述]此章凡四节,皆言吐之失宜而变证有不同也。

太阳病不当吐而吐之,但太阳病原当恶寒,今吐后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者,此为吐之伤上焦心言之气,阳无所附而内烦也。

此一节,言吐之不特伤中焦脾胃之气,亦能伤上焦心言之气也。

病人脉一息六七至,其名曰数,数为热证,与虚冷之证不同,如数果为热,热当消穀而引食,而反见作吐者,此非热也。以过发其汗,令阳气外微,阳受气于胸中,故膈中气亦虚,脉乃数也。数为外来之客热,非胃中之本热。无热不能消穀,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

上二节之吐,言以吐致吐;此节之吐,言不以吐而致吐也。

病证在疑似不可定之际,必求诸病人之情。太阳病,既已过经不解,当辨其病留于何经之分,而不必泥于所值之气。约计十有馀日,或留于阳明之分,则心下温温欲吐,而胸中痛,以心下与胸中为阳明之所言也;或留于太阴之分,则大便反溏,而腹微满,以大便与腹为太阴之所也。胃络上通于心,脾脉又上膈注心,脾胃不和,故鬱鬱微烦。然以上诸证,或虚或实,不无疑议,必须审病人之情。先此十余日之时,自料其病若得极吐极下,而后适其意者,此胃实也,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;若不尔者,为虚证,则不可与。若但欲呕,而无心下温温证;但胸中痛,而无鬱鬱微烦证;但微溏,而无腹满证者,此且非柴胡证,况敢遽认为承气证乎?然则承气证从何处而得其病情乎?以其呕即是温温欲吐之状,故知先此时自欲极吐下也。

此一节,言病证在疑似之间,而得其欲吐之情为主,兼参欲下以定治法,甚矣!问证之不可不讲也。

太阳病六日已过,而至七日,正当太阳主气之期。表证仍在,脉则宜浮,今脉微而沉,是邪不在表而在里矣。太阳之病,内传多在胸膈,今反不结胸,是病不在上而在下矣。其人发狂者,邪热内盛逼乱神明也。此证以热在下焦,小腹当硬满。然小便与血,皆居小腹,蓄而不行,皆作硬满。若小便自利者,知不关膀胱之气分,而在于冲任之血分,必用药以下其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阳之表热随经而瘀热在少腹之里故也,以抵当汤主之。

此与桃核承气证不同,彼轻而此重。彼为热结膀胱,乃太阳肌腠之邪从背膂而下结于膀胱;此为瘀热在里,乃太阳肤表之邪从胸中而下结于少腹也。

抵当汤方

水蛭三十个(熬)    虻虫三十个(去翅,熬)    大黄三两(酒浸)    桃仁二十个(去皮尖)

上四味,锉如麻豆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下再服。

血之与水,以小便之利与不利分之,请再申其说:太阳病,从胸而陷于中土,故身黄,脉沉结,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乃脾气不能转输,水聚于少腹,为无血也;而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非水聚,为血聚,血证谛也。必谛审其果是血证,方可以抵当汤主之。否则,不可姑试也。

此一节,申明“小便自利”之义也,喻嘉言云:此条乃法中之法也。见血证为重病,抵当为重药。后人辨证不不清,不当用而误用,与夫当用而不用,成败在于反掌,故重申其义也。

《内经》云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伤寒有热,至所有之热,皆归于少腹,故少腹满,应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热归血海,为有血也。但血结阴位,卒难荡涤,投药过多,恐伤中气,故当缓缓下之;然又恐药力太微,病根深固难拔,故应用之药,宜尽数以与之,不可更留馀药,宜抵当丸。

此一节,变汤为丸,分两极轻,连滓而服,又法外之法也。

抵当丸方

水蛭二十个(熬)    虻虫二十五个(熬去翅)    大黄三两(酒洗)    桃仁二十个(去皮尖)

上四味,杵,分为四丸,以水一升煮一丸,取七合服之,晬时当下血,若不下者,更服。晬时,周时也。

虽然辨蓄血者,既以小便利为断矣。然不详审其主证,而并辨其兼证,恐专执小便利之一说,概认为血证,亦非辨证之法。《内经》去: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故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其人饮水之多,夫饮水多而小便利,则水气下泄,应无心下悸之病矣;若不下泄而上凌,必心下悸,心恶水制也。是以小便少者,气不施化,必苦里急也。岂独血证然哉?

张钱塘云:上节以小便利不利,而辨其血之有无;此又以小便之多少,而验其水之有无;并以结前三节之意,以见不可概认为血证。其章法之精密如此。

问曰:吾闻太阳主开,病竟有不能出入内外,而固结于胸为结胸;少阴主枢,竟不能枢转出入,而固结于脏为脏结,其病状何如?答曰:结有正有邪,太阳之正气与邪气共结于胸膈有形之间,故按之则痛。寸以候外,太阳主皮毛,故寸脉浮;关以候中,病气结于胸中,故关脉沉,此名曰结胸也。

张钱塘云:此章论结胸、脏结、痞气之证,直至病胁素有痞方止。其中有经气之分、阴阳之异、生死之殊,学者所当细心体会也。

何谓脏结?答曰:胸虽不结,阴邪逆于心下,其外如结胸之状而内则发于少阴,不如结胸之发于太阳也。上不涉于胸胃,故饮食如故;下干于脏气,故时时下利。寸脉浮,为少阴之神气浮于外也;关脉小细,为少阴之脏气虚于内也;沉紧为少阴之脏气结于内也,若此者名曰脏结。舌为心之外候,其舌上白苔滑者,阴寒甚于下而君火衰于上也,病为难治。脏结之状既明,而脏结之证不可不讲。脏结髮于少阴,少阴上火下水,本热标寒,必得君火阳热之化则无病。今不得其热化,则为脏结无阳证。少阴主枢,今病不见往来寒热,是少阴之阳气不能从枢以出也。阳动而阴静,故其人反静。舌上苔滑者,为君火衰微,而阴寒气盛,不得不切戒之曰:不可攻也。

此承上文而言脏结之证也。

少阴上水而下水,其气交会于阳明中土,故脉现于关。沉与结胸无异,而小细紧为脏阴虚寒结证所独也。

按:程郊倩云:浮为寒伤表脉,沉为邪入于里脉。上节单言沉,沉而有力也;此节兼沉细紧而言,脉之分别如此。

今试言结胸之因,并详其状而及其治。病发于太阳,太阳主外,宜从汗解,而反下之,则热邪乘虚而入,结于胸膈有形之间,因作结胸;病发于少阴,少阴主里,当救其里,而反下之,邪若结于下,则为脏结矣。今不结于脏,而结于心下,因而作痞。痞证发于阴,原无下法,不以下之迟早论也,其证治另详于后。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。太阳之脉上循头项。今结胸者,气结于内,遂不外行于经脉,以致经输不利,其项亦拘紧而强,有如柔痉反张之状。下之,令内之结气一通,则外之经输自如,宜大陷胸丸方。

张钱塘云:此言结胸、脏结之所因,而于脏结之中,复又推言痞结,以见痞之同发于阴,而不与脏结同者,脏结结于下,而痞结结于上也。结于下者,感下焦阴寒之气;结于上者,感上焦君火化也。

大陷胸丸方

大黄半斤    葶苈半斤(熬)    芒硝半斤    杏仁半斤(去皮尖、熬黑)

上四味,捣筛二味,纳杏仁、芒硝,合研如脂,和散,取如弹丸一枚,别捣甘遂末一钱匙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温,顿服之,一宿乃下,如不下,更服,取下为效,禁如药法。

然亦有不可下者,当以脉为断。结胸证,寸脉当浮,关脉当沉。今诊其脉竟浮而大者,浮为在外,大为正虚,邪结于中,而正气反虚浮于外,定不可下;若误下之,里气一泄,正气无所依归,外离而内脱,则涣散而死。

此言结胸证乃太阳之正气合邪气而结于内。若脉见浮大,是邪实固结于内,正虚反格于外也。

张钱塘云:正者主也,客者邪也,正邪并结者,客留而主人仍在,故可下之;邪结于中,而正反格外者,主人去而客留,故不可下也。

然又有不因误下而定其危者。结胸证,外则项强如柔痉状,内则按之痛,诸证悉具,而且病发于太阳,竟动少阴之气化而为烦躁者,阳病入阴,虽未误下,亦死。

此一节,从上节危脉之外而补言危证也。

甘草附子汤方

甘草二两(炙)    附子二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  白术二两    桂枝四两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,得微汗则解。能食,汗止复烦者,服五合。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为合为始(此言初服之始)。

是故不知证者,不可以言医;不知脉者,亦不可以言医,脉之不可不讲也。脉之紧要者,散见各证之中,不能悉举也,亦不必赘举也。然太阳总诸经之气,而诸脉之同者异者、似同而实异者、似异而实同者,有同中之异、异中之同者,虽曰不可言传,而亦无不可以意会矣。今欲举一以为隅反,即以太阳伤寒言之;太阳本寒而标热,若诊其脉象浮滑,浮为热在表,滑为热在经,此为表有标热,便知其里有本寒,《内经》所谓凡伤于寒,则为热病是也。宜以白虎汤主之。凭脉辨证之一法也,从此而比例之,思过半矣。

张钱塘云:上八节以风寒温热燥火之气,结通篇太阳之病,以见伤寒一论六淫之邪兼备,非止风寒也。此三节以浮滑结代之脉象,结通篇太阳之脉,以见太阳总统诸经之气,而诸脉之死生,亦俱备于太阳中也。

白虎汤方

知母六两    石膏一斤(碎)    甘草二两(炙)    粳米六合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浮滑恒脉之外,又有剧脉曰结,危脉曰代,不可不知。伤寒之脉,何以结代?非洞悉乎造化阴阳之本者,不可与言。盖脉始于足少阴肾,生于足阳明胃,主于手少阴心。少阴之气不与阳明相合,阳明之气不与少阴相合,上下不交,血液不生,经脉不通,是以心气虚常作动悸,以炙甘草汤主之。补养阳明,从中宫以分佈上下。

陈师亮曰:代为难治之脉,而有治法者何?凡病气血骤脱者,可以骤复;若积久而虚脱者,不可复。盖久病渐损于内,脏气日亏,其脉代者,乃五脏元气之候。伤寒为暴病,死生之机在于反掌,亦有垂绝而亦可救者。此其代脉,乃一时气乏,然说救于万死一生之途,而未可必其生也。

炙甘草汤方

甘草四两(炙)    生姜三两(切)    人参二两    生地黄一斤    桂枝三两    麦门冬半升    阿胶二两    麻仁半升    大枣三十枚(擘)

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胶烊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一名复脉汤。

其结代之脉状何如?结能还而代不能还也。脉按之来缓,不及四至,而时一止复来者,是阴气结,阳气不能相将,此名曰结。然不特缓而中止为结,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是阴气固结已甚,而阳气不得至,故小数而动也,亦名曰结,此为阴盛也。结脉之止,时或一止;其止却无常数。若脉来动而中止,止有常数,既止遂不能自还,阳不能自还而阴代之,因而复动者,俨如更代交代之象,名曰代。此独阴无阳也。得此脉者,必难治。此毫釐之分,学者于此判之,指下则可言脉矣,岂独太阳已哉!

此一节,复申明结代之脉状,毫釐千里,务分彷佛中也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》
上一章:辨太阳病脉证篇
下一章:辨阳明病脉证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