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

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

陈修园
陈修园

伤寒,男子病新差,而妇人与之交得病,名曰阳易;妇人病新差,而男子与之交得病同,名曰阴易。言男女互相换易也。阴阳易之病,其形相交,其气相感。形交则形伤,其人身体重;气交则气伤,其人少气。夫奇经冲、任、督三脉,皆行少腹、前阴之间。前阴受伤,故少腹里急,或引阴中拘挛,或热邪循三经而上冲于胸,髓海不足,而为头重不欲举,精不灌目,而为眼中生花,精不荣筋,而为膝胫拘急者,以烧胕散主之。

[述]此言伤寒馀热未尽,男女交媾,毒从前阴而入,传奇经冲、任、督三脉,而为阴阳易之病也。

烧裩散方

上取妇人中裩近隐处,剪烧灰,以水和服方寸匙,日三服,小便即利,阴头微肿则愈。妇人病,取男子裩裆烧。

伤寒大病差后,营卫气血、阴阳水火始相调和而交会,若劳伤之而病复作者,以枳实栀子豉汤主之。胃气新复,运化不及,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,五六枚。

此言新差后有劳复、食复之症也。劳复者,病后无大劳,如因言语思虑、梳澡迎送之类,复生馀热也。食复者,《内经》所谓多食则复,食肉则遗是也。若犯房而复者,名女劳复,华元化谓为必死。愚随证以大剂调人烧裩散救之。

枳实栀子豉汤方

枳实三枚(炙)    栀子十四枚(擘)    香豉一升(棉裹)

上三味,以清浆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纳枳实、栀子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六沸,去滓,温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按:清浆水是淘米水,二三日外味微酸者,取其安胃兼清肝火。一说取新淨黄土以水搅匀,澄之,其水之清者,盖欲土气以人胃耳。馀每用,俱遵前说。

伤寒差已后,不因劳食而更发热者,乃馀邪未尽而留于半表半里之间,宜转其枢,以小柴胡汤主之。若脉浮者,热发在表也,以汗解之;若脉沉实者,热发在里也,以下解之。

[述]此五节,言伤寒差后馀邪未尽,有虚实,有寒热,有水气,有在表者,有在里者,有在表里之间者,皆宜随证而施治之也。按《尚论篇》云:汗下之法,即互上条:汗用枳实栀子之微汗,下用枳实栀子加大黄之微下。存参。

太阳寒水之气从下而上运行于肤皮。今大病差后,太阳之气不能通行周遍于一身,止逆于下焦,从腰以下有水气者,以牡蛎泽泻散主之。盖腰以上属阳,阳水当从外泄;腰以下属阴,阴水当从下泄也。

[述]大病后用诸药峻攻,何反不顾其虚耶?正因水势未犯半身以上,急排其水,所全甚大。设用缓药,则阴水必侵入阳界,治之无及矣!倘因大病后遽行温补,岂知其后且有大患哉?

牡蛎泽泻散方

牡蛎    泽泻    栝蒌根    蜀漆(洗去腥)  葶苈(熬)    商陆根(熬)    海藻(洗去腥)

上七味等分,异捣,下筛为散,更入臼中治之,白饮和,服方寸匙,日三服,小便利止后服。日三。

大病差后喜唾,是脾虚不能收摄津液,乃至久不了了者,胃上有寒,不能行其津液,以致涎沫涌出,当以圆药缓缓温之,宜理中丸。

[述]上节差后而得实证,此节差后得之证,无虚虚、实实立论之章法也。

伤寒解后,气血虚少。血少不能充肌肉,渗皮毛,故形体消瘦而虚羸;中气虚,故少气。上言胃土有寒则喜唾,此证胃中有热则气逆欲吐者,以竹叶石膏汤主之。

[述]上节言虚寒证,此节言虚热证也。

竹叶石膏汤方

竹叶二把    石膏一斤    半夏半升(洗)    人参三两    麦门冬一升    甘草二两(炙)    粳米半升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六味,取六升,去滓,纳粳米,煮米熟汤成,去米,温服一升,

日三服。

病人脉不浮,不沉实,为脉已解,脉解而病之解,为真解矣。而日暮乃阳明之旺时,微烦,盖以大病新差之人,强与以穀,脾胃气尚弱,一时不能消穀,故令微烦。不必用药消之,只须减损其穀,则能消化而愈。何以谓之损?少少与之,。非不与也。

[述]此又结穀气一条,以明病后尤当以胃气为本,而胃气又以穀气为本也。损谷即是纳穀之妙用,所谓以少许胜入之多许也。

凡病人起居坐卧;俱听其自然,不可勉强,强则非所欲,反逆其性而不安矣,不特一食也。

专题:伤寒论浅注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》
上一章:辨太阳病脉证篇
下一章:辨痓湿暍脉证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