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金匮要略 » 金匮要略解

《金匮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

邹汉璜
邹汉璜

寸口脉动而弱,动即为惊,弱即为悸。

(此节言惊悸,寸口者大渊,该尺寸而言也。按其寸口脉,动者知为惊,邪气透里迫经气,则脉为之动。按其寸口脉,弱者知为悸,悸者胸中之气不足也。皆上部之病,重者入脏。)

师曰:夫脉浮,目睛晕黄,衄未止。晕黄去,目睛慧了,知衄今止。

(邪循太阳经脉卫气,郁而为热,致卫气亢厉,则自缺盆透胸,热气与胸中气街混,则卫气热。性干太阴营气,致胸中营气亦热,营气上行渗目,与精阳之气相丽,而目睛晕黄。此太阳经脉外卫气受病也。若晕黄去,目睛慧了,则胸中营气不热,故知衄当止。病发于太阳,而气街气不受邪,则不衄,故衄者皆属阳明。)

又曰:从春至夏衄者太阳,从秋至冬衄者阳明。

(衄有二由:有由太阳者,有由阳明者。皆其经脉外之卫气受病,迫隧道中之营血也。春夏人之阳气在外,邪与太阳经脉之卫气混,则太阳之邪动阳明之络而衄。秋冬人之阳气内藏,表无阳气,邪不透里入胸,则不得与阳气合,邪不与阳气合,则不得居于经脉之外,以迫隧道之营血。)

衄家不可汗,汗出必额上陷,脉紧急,直视不能眴,不得眠。

(此亦邪客太阳而致衄者,既衄则脉中营虚,诸脉皆属于杂,又发其汗,则营血上虚,故额上陷,脉紧急。直视不得眴,目得血而能视,既则鼻䪼间之血皆出。太阳阳明经脉之血皆伤,无以养目,故直视不能眴,冲脉亦因衄而虚,故不得眠。既衄且汗,则必至伤少阴之营气也。盖衄,则胸中之太阴营气早伤故也。)

(邪在太阳经脉外之卫气,则其脉浮,有下透缺盆,邪热与气街气合而上走,致鼻䪼间阳明之络亦破者;有不下透干气街,独鼻䪼间太阳之络独破者。衄后,邪即从衄解而病愈。其脉皆浮。独关太阳者,脉浮紧也。并病合病,邪从阖部透里,干气街,气街气蕴热,阳明之络为之破则衄,其脉大而数矣。若春夏太阳衄,秋冬阳明衄,则其脉皆沉弦矣。然在太阳者脉兼浮,以鼻属阳明,阳明之经脉,虽为太阳所动,而太阳之经脉,先自动故也(此注当在上节之后)。)

病人面无血色,无寒热。脉沉弦者,衄。脉浮弱,手按之绝者,下血。烦咳者,必吐血。

(衄者,胸中之阳气盛而动络脉,气街之气热内伤太阴营分也,故脉沉弦。下血者,腹中太阴营气伤也。伤则营血不足,故弱。营衰则卫气独居,故浮。按之绝者,血下则营气空也。脉沉弦而又烦,则不唯太阴营气伤,而胸中少阴之脉,亦为胸中之阳气所侵也。脉沉弦而又咳,则又从胸中少阴经脉外之卫气,上干肺也。如是,阳气必动心肺诸脉之血而吐血。脉浮弱,按之绝,而又烦咳,则阳气盛,自中焦上行,随呼吸气而经心肺之部,太阴脾脉之血与心肺经络之血,皆为阳气所动,必吐血。)

(博论曰:脉沉弦而烦咳,或是饮食所伤,或是甚怒气上所致。脉浮弱按之绝,致吐血,或是失血亡精之由,或是思虑恐怕劳神所致。)

夫吐血,咳逆上气,其脉数而有热,不得卧者,死。

(吐血咳逆上气,是气街有热,外呼吸之气为热所加,则咳逆上气,伤心肺之络则吐血也。如是者,其脉则数,而外形则有热。然气里太阴虽伤,少阴冲脉犹未伤,五脏津液犹足,则犹得卧。若不得卧,则五脏之阴气衰,至夜卫气又入五脏,两阳相迫,使人不安,必死也。)

(博论曰:五脏阴精衰,则少阳别使之气强悍而胃中热,胃热则上焦所出之卫气亢悍而咳逆上气,而心肺之脉络为之破而吐血。若五脏阴气衰竭,则卫气自心肺部内渗,而不得卧。脉数而有热者,胃热也。不得卧者,冲血竭也。若思虑过度,心火迫血妄出,则脉浮大不数。若肝气上逆吐血,则脉弦不数。若惊恐气上干,致心气不安吐血,则脉浮涩。若肾气虚,虚逆气上干,迫心肺之络,则脉虚大,或弦弱。若因饮食致胃有热,则脉滑大。)

夫酒客咳者,必致吐血,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。

寸口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寒虚相击,此名曰革,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。

(此是下部失血,非吐。脉弦而大,下部虚寒,阳气不化精,寒气中之,则弦。营血下失,则隧道中空,而脉外卫气独盛,故弦而大,其名曰革。办脉法作男子则亡血失精,知此之亡血是下血,此篇单言血,故不言失精。)

亡血,不可发其表,汗出即寒慄而振。

(亡血则中焦营气衰,而五脏之营气亦衰,而化为赤汁者少。又发其汗,则少阴之部为之伤,故寒慄而振。)

病人胸满,唇痿舌青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,无寒热,脉微大来迟,腹不满,其人言我满,为有瘀血。

(中焦有邪,则营气不行,而有瘀血。瘀血在中焦,则其气随气街上行,而胸中阳气为之不布而满。太阴营气亦不行而唇痿。舌青者,瘀血之气,随脾脉之气至舌下也。口燥者,瘀血之气行,则津液不腾也。但欲漱水,不欲咽者,口虽燥,胸中无热也。无寒热者,瘀血之气,不得随呼吸气外布内收也。脉微大者,中焦有阻滞也。来迟者,瘀血在中焦,则中焦所出之气不流利也。腹不满而言腹满者,太阴之气得行,而瘀血之形有处所也。)

病者如热状,烦满,口干燥而渴,其脉反无热,此为阴伏,是瘀血也,当下之。

(胸中有热,则烦满,口干燥而渴。今胸中无热而烦满,口干燥而渴,故曰如热状。此为阴伏,阴者营气,中焦有瘀血,则营气不得随卫气周流,而卫气独行,故曰阴伏。下其瘀血,则营卫调而诸证愈。)

火邪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。

(此条言治惊之方,皆益心气,抑火邪之品。)

桂枝救逆汤方

桂枝(三两)  甘草(二两,炙)  生姜(三两)  大枣(十二枚)  牡蛎(五两,熬)  龙骨(四两)  蜀漆(三两,洗去腥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三升,先煮蜀漆,减二升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

心下悸者,半夏麻黄丸主之。

(此条言治悸之方,皆益卫气,降逆气之品。)

半夏麻黄丸方

半夏  麻黄(等分)

上二味,末之,蜜为丸,如小豆大,饮服三丸,日三服。

吐血不止者,柏叶汤主之。

(此止血之剂,血妄出者,当先止之。)

柏叶汤方

柏叶  干姜(各三两)  艾(三把)

上三味,以水五升,取马通汁一升,合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

下血,先便后血,此远血也,黄土汤主之。下血,先血后便,此近血也,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

(下血,是中焦之血下坠也。在胃之后,大小肠之前,为远血,中焦气不调,则营气渗入肠胃,而不行于经络,温之调之则愈。肛门之前为近血,肛门为肾部,房事过度则伤肾之阴气,饮食不节则热气流于肛门,清之和之而病愈。)

黄土汤方

甘草  干地黄  白术  附子(炮)  阿胶  黄芩(各三两)  灶中黄土(半斤)
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
赤小豆当归散方

赤小豆(三升,浸,令芽去,曝干)  当归

上二味,为散,浆水服寸匕。

心气不足,吐血衄血,泻心汤主之。

(热在胸中,则心气为所伤而不足,邪除则心气自调。)

泻心汤方

大黄(二两)  黄连  黄芩(各一两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顿服之。

专题:金匮要略解
来源:《金匮要略解》
上一章:《金匮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
下一章: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