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金匮要略 » 金匮要略解

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

邹汉璜
邹汉璜

诸浮数脉,应当发热,而反洒淅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

(诸脉浮为在表,数为入府,浮数当发热也。发热者,热自里发于表也。脉浮数,反洒淅恶寒者,邪留于脉,卫气独行,营气不从,逆于肉理,郁而为痈,血乃不荣,营衰则恶寒也。痛者,邪阻营中,经络肌肉不胜,痈将发也。)

师曰:诸痈肿,欲知有脓无脓,以手掩肿上,热者为有脓,不热者为无脓。

(脓者,血已溃也。阳气足,则肌肉温而成脓。阳气衰,则肌肉不温,不能成脓。今之疡医,以焮赤与不焮赤,分痈之易难,亦此理也。肿上热者易治,不热者难治。)

肠痈之为病,其身甲错,腹皮急,按之濡,如肿状,腹无积聚,身无热,脉数,此为肠内有痈脓,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。

(此肠内痈,在下焦之上。其身甲错者,邪热在府,府为阳,阳盛则营气枯燥,皮肤不荣也。腹皮急者,腹大也。腹何以大,邪热薰于肠外,邪气抑正气不行,腹乃大也。腹无积聚者,所以辨腹大也。身无热,邪在肠内也。肠内之痈,由饮食及伤寒遗证,或妇人产后所致。)

薏苡附子败酱散方

薏苡仁(十分)  附子(二分)  败酱(五分)

上三味,杵为末,取方寸匕,以水二升,煎减半,顿服,小便当下。

肠痈者,少腹肿痞,按之即痛如淋,小便自调,时时发热,自汗出,复恶寒,其脉迟紧者,脓未成,可下之,当有血。脉洪数者,脓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黄牡丹汤主之。

(此痈在肠外者。少腹肿痞,按之即痛如淋状者,热蕴于肠间也。小便自调者,下焦治,肺气调也。发热者,腹皮薄,肠外热蕴蒸于表也。恶寒者,营伤也。脉迟紧,热未甚也。有血者,脓未成,血已滞也。有血可下者,下其血,则病去也。脓成不可下者,脓粘滞,当溃其脓也。)

大黄牡丹汤方

大黄(四两)  牡丹(一两)  桃仁(五十个)  芒硝(三合)  瓜子(半升,当是甜瓜子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内芒硝,再煎沸,顿服之。有脓当下,无脓当下血。

问曰:寸口脉微而涩,法当亡血,若汗出,设不汗者云何?答曰:若身有疮,被刀斧所伤,亡血故也。

(伤络则血出,血出则营微,故脉微而涩也。)

病金疮,王不留行散主之。

王不留行散方

王不留行(十分,八月八日采)  蒴腇细叶(十分,七月七日采)  桑东南根(白皮,十分,三月三日采)  甘草(十八分)  川椒(三分,除目及闭口,去汗)  黄芩(三分)  干姜(二分)  芍药(二分)  厚朴(二分)

上九味,桑根皮以上三味,烧灰存性,勿令灰过,各别杵筛,合治之为散,服方寸匕,小疮即粉之,大疮但服之。

浸淫疮,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,从四肢流来入口者,不可治。

(浸淫疮不解所谓,按下黄连粉主之,则是血热所生,某向谓广疮甚是。广疮者,渔色人所生,精耗,少阳火甚,热自府出,乃见广疮。又谓之杨梅疮,其形似杨梅也。多生胁腿,及指丫与两便处,似癣疮,象肠窍也。肠为府,府为阳,房事多则阴虚,阴虚则肠热,肠热则薰蒸之。气见于皮肤为广疮,广州人多生之。广州有瘴热,饮水则热入肠,故发杨梅疮也。《金鉴》以浸淫疮为癞疠,夫癞疠之名见《内经》,仲景祖《内经》,奚必易其名乎。杨梅疮先生暗处,渐蔓延身体及头面,有丧明蚀耳、劓鼻坏唇者,有烂手断足者。从口流向四肢,则府热内减也。从四肢入口,则府气热甚也。)

浸淫疮,黄连粉主之。

(方未见。)

专题:金匮要略解
来源:《金匮要略解》
上一章:《金匮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
下一章:《金匮》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