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读

辨误汗病脉证

沈尧封
沈尧封

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若下,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

前太阳证中二十余方,皆疗未经误治之正病,此以下皆论误治之变证也。

凡病,若发汗,若吐,若下,若亡津液,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此言虽被误而亦有不治自愈者。

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不解者,先刺风池、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。

风池,足少阳经穴,在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,按之引于耳中,手足少阳阳维之会。风府,足太阳经穴,一名风门,一名热府,在二椎下两旁,去脊各一寸五分,正坐取之。

喘家作,桂枝汤,加厚朴杏子仁佳。

服桂枝汤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,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
服桂枝汤,大汗出后,大烦渴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此本白虎证而误用桂枝汤也。两证相似,当于渴不渴辨之。

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此误也。得之便厥。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胃气不和,谵语者,少与调胃承气汤。若重发汗,更加烧针者,四逆汤主之。

问曰:证象阳旦,按法治之而增剧,厥逆,咽中干,两胫拘急而谵语,师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,后如师言。何以知之?答曰:寸口脉浮而大,浮则为风,大则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证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,增桂令汗出,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厥逆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谵语烦乱,更饮甘草干姜汤,夜半阳气还,西足当热,胫尚微拘急,重与芍药甘草汤,尔乃胫伸。以承气汤微溏,则止其谵语,故知其病可愈。

论中止有阳明并无阳旦,阳旦乃阳明传写之误耳。身热自汗出,小便利,心烦,如不恶寒,反恶热脉实者,是阳明当下证。若身热自汗出,小便利,心烦而微恶寒,脉尚浮者,为表未尽解,仍宜桂枝汤解外,故曰按法治之。而其所以增剧者,现证较阳明多一脚挛急,脉浮中多一大字,实非阳明病,乃系阳虚中风证也,此条亦不甚难解,何至有云非仲景书者,有补阳旦汤者,纷纷不一,皆因子日曾看过《伤寒论》,尚未熟读《伤寒论》故也。

柱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也。当须识此勿令误也。

此论无汗之伤寒不可与桂枝汤,以方中有芍药故也。至于桂枝则麻黄汤中亦自用之,何尝禁乎?肌在脉外,解肌者,解脉外肌腠之邪也。

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

酒客病,不可与桂枝汤,得汤则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以上三节论桂枝汤之禁。

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,十二日愈。

以上皆论服桂枝汤后现证。

伤寒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主之。

此本麻黄证,而用麻黄发汗,药已对证乃解,而复烦,脉浮数者,药未胜病也,可更发汗,只须桂枝足矣,不宜再用麻黄汤。

发汗已,脉浮数,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汗已脉浮数,更加烦渴,则外邪未解,内复停水,宜五苓散,两解表里,又非桂枝汤主治矣。

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枚汤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。

此本大青龙证而误用麻黄汤之见证。

发汗后,饮水多,必喘,以水灌之亦喘。

发汗后致喘不一,不可既用上方。

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,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自汗出愈。

此言下后不可发汗。

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。

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

经有虚则相并之说。昼日烦躁者,我身之微阳感天之阳欲外出而与之并也。夜乃天之阴,我身微阳不敢外出,故反安静耳。烦而兼呕,是少阳证,烦而兼渴是白虎证,故辨之无表证,即在脉沉微无大热上见。

太阳病,先下之而不愈,因复发汗,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,里未和,然后复下之。

此言虚而有表证者,令其自汗。

伤寒大下后,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当先解表,表解,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汤,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。

心下痞,即上文里未和证也。

心下痞复恶汗出者,附子泻心汤主之。

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,此以发汗,令阳气微,膈气虚脉乃数也。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,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

前言脉浮数者,当发汗。此言亦有因汗而致数者,脉数属热,而热有真假之分,当于能食吐食上辨。

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,何以知之?然以营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

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,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。

此承上文言,不可发汗而发之,则脉之尺中迟者,变为六脉尽沉迟矣,用此汤救之。

病人脉阴阳俱紧,反汗出者,亡阳也,此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利。

脉阴阳俱紧,无汗者,麻黄证。汗出者,亡阳证。故见此脉,当于汗上辨之。亡阳脉证不一,脉有微细者,有阴阳俱紧者,有沉迟者,有数者,证有烦躁类少阳者,有谵语类阳明者。此条当于某证上辨,彼条又当于某证上辨如脉数似热而于反吐上见亡阳,烦躁类少阳而不口区上见亡阳。逐条细辨,方得病情,岂可一例论哉!

发汗后,水药不得入口,为逆。若更发汗,必吐下不止。

病人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蛔。

此里寒也。表寒可发汗,里寒不可发汗。

咽喉干燥者,不可发汗。

淋家不可发汗,发汗必便血。

疮家虽身疼痛,不可发汗,发汗则痉。

此证既不可汗,又有不得不汗之势。一友用葛根汤取效,以葛根汤即痉病发汗方也。

衄家不可发汗,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,目直视不得晌,不得眠。

亡血家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栗而振。

咳而小便利,若失小便者,不可发汗,汗出四肢厥逆冷,大汗出,若大下利而厥。

冷者四逆汤主之。

汗家重发汗,必恍惚心乱,小便已阴痛,与禹粮丸。

发汗多,若重发汗者,亡其阳。谵语脉短者,死。脉自和者,不死。

此证与阳明脉弦者生一条外证相似,而病如水火,此当温补,彼宜攻下,皆死生在于顷刻,倘有疑惑,当以手按病人,腹实硬者是阳明虚,软者是亡阳。

未持脉时,病人叉手自冒心,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,此必两耳聋无闻也。所以然者,以重发汗,虚故如此。

发汗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。

此本桂枝证而误用麻黄汤也。

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此误汗甘草附子汤证也。证本自汗出,误汗则大汗出。证本发热,误汗则热不为汗减。证本骨节烦疼不得屈伸,误汗则内拘急,四肢疼。证本大便反快,误汗则下利。证本恶风不欲去衣,误汗则厥逆而恶寒。

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

此误汗桂枝附子证也。

太阳病,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

发汗后,恶寒者,虚故也。不恶寒,但热者,实也,当和胃气,与调胃承气汤。

此辨汗后,之虚实。

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。

此误汗茯苓甘草汤证也。即用原方以枣易姜枣,乃守中之圣药。中风干呕,用枣守中,使上焦之邪不得陷下。奔豚用枣守中,使下焦之邪不得上攻。惟邪在中焦者禁用。

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。

此亦误汗茯苓甘草汤证也。叉手冒心而耳不聋,虚而未甚也。心下悸者,水气仍在中上之间,故仍用原方去茯苓,以汗后不宜过渗也,去生姜以邪及中州也。

太阳病,小便利者,以饮水多,必心下悸;小便少者,必苦里急也。

饮水多小便利者,水不聚于下而聚于上。小便少者,水不聚于上而聚于下。此释上文心下悸也。

大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
承上文言小便不利证有不同。有水停而不利者,亦有亡津液而不利者,不可混治。
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燥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与五苓散主之。

上截论亡津液用法救之,下截论停水出方治之。

欲得饮水者,非不渴,又非大渴也。大汗烦燥,最似白虎证,但白虎证大渴,此则不大渴也。烦燥不得眠,又似干姜附子证,但姜附证不渴,此则欲饮水。发汗后腹胀满者,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。

此误汗小青龙汤也。

伤寒发汗已,身目为黄,所以然者,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。以为不可下也,于寒湿中求之。

此误汗栀柏证及茵陈蒿证也。

伤寒吐下后,发汗,虚烦,脉甚微,八九日心下痞硬,胁下痛,气上冲咽喉,眩冒,经脉动惕者,久而成痿。

辨误下病脉证。

太阳病,下之,其脉促,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。脉浮者,必结胸也。脉紧者,必咽痛。脉弦者,必两胁拘急。脉细数者,头痛未止。脉沉紧者,必欲呕。脉沉滑者,协热利。脉浮滑者,必下血。

首节总提

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,不愈。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,今脉浮故知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主之。

脉浮而不结胸者,邪不内陷,仍宜桂枝汤。

太阳病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,方用前法。若不上冲者,不可与之。

凡经汗经下后,外邪来解,仍宜表散者,虽本自麻黄证而来,亦止用桂枝汤,不用麻黄汤,以汗下后虚故也。其气上冲,邪有向外之机。

太阳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也,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。

此误下桂枝加朴杏证。下后微喘仍用原方。

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,若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
此误下大青龙证也。

湿家下之,额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,死。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
误下,湿证额上必有汗出。其下利不止者,死。误下,桂枝附子证也。其小便利者,死。误下,去桂加术证也。

湿家,其人但头汗出,背强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则哕,或胸满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热,胸中有寒。渴欲得水而不能饮,则口燥烦也。

此早下茵陈蒿汤证也。

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若微恶寒者,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。

上文言脉促不结胸者为欲解,此言脉促虽不结胸而胸尚满者,邪未解也。本论凡胸满者去芍药。

服桂枝汤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
病发于阳而反下之,热入,因作结胸,病发于阴而反下之,因作痞。所以成痞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
首论云: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,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第论中邪伤太阳无热之证绝少,惟初起时则有之,麻黄证是也。要之,发于阳者,即阳邪所发也;发于阴者,即阴邪所发也。

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

此谓误下阴邪而成痞。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
此言误下五苓证亦致心刀:痞者,常细察之。

太阳病,寸缓关浮尺弱,其人发热,汗出复恶寒,不呕,但心下痞者,此以下之过也。如其不下,病人不恶寒而渴者,此转属阳明也。小便数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。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,但依治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。

此言心下痞而有寸缓关浮尺弱者亦从误下得来。如其不下,则脉象缓弱,病从太阴渐转阳明也。但转属阳明,小便数者,湿气渐消,大便必硬,不更衣必有所苦。不更衣十日一无所苦,非转属阳明也。脉象缓弱,究非可下证,如微渴欲饮者,是亡津液所致,少少与之,令胃和则愈。若微热,消渴,小便不利者,停水证也,宜用五苓散。

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;复加烧针,因胸烦面色青黄肤困者,难治。今色微黄,手足温者,易愈。

太阳病者,脉浮,头项强痛,恶寒也。发热原不在内,故诸证具而尚未发热,麻黄汤主治。今医用发汗最为合法,但解而复烦,邪犹未尽,当用桂枝汤重发汗则愈。医乃误认发汗不解,蒸蒸发热,病已属胃一证,即用下法,则谬以千里矣。

发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

此即愈之之法也。是方阴阳并补兼化寒饮。

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,胸中窒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此亦愈之之法也。是方湿热在膈上者宜之。

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数则为虚,头痛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躁烦,心中懊侬,阳气内陷,心下因硬,则为结胸,大陷胸汤主之。若不结胸,但头汗出,余无汗,剂颈而还,小便不利,身心发黄也。

风热未解而误下之,则成结胸,湿热未解,而误下之,则发身黄。皆有懊侬而烦之证,其误下湿热证,必头汗出,余无汗可据。

发汗吐下后,虚烦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覆颠倒,心中懊憹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若少气者,栀子甘草豉汤主之。若呕者,栀子生姜豉汤主之。凡服栀子汤,病人旧微溏者,不可与服之也。

此治误下湿热之方也。湿热主方本是栀子柏皮汤,外兼风寒是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,内入阳明即茵陈蒿汤。若误汗误下后,即此栀子豉汤。

下利后,更烦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宜栀子豉汤。

此释上文虚烦二字。下利后者用下药而大便通利后也,虽烦亦当止。若更烦者,此误下也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按之石硬者结胸也。

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
此释上文结胸二字,二节当合看。

伤寒,若吐若下后,心下逆满,气上冲胸,起则头眩,脉沉紧,发汗则动经,身为振振摇者,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。

此误下茯苓甘草汤证也。原方用苓桂姜甘四味,前论误汗欲作奔豚者,中州虚,无以坐镇也,故即于原方去姜加枣,藉以守中也。今论误下不但客气动膈,而脉亦沉紧,则水气已陷入中州矣,故用原方去姜加术,藉以除中州之水湿也。

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,未欲解也,栀子豉汤主之。

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

伤寒,下后心烦,腹满,卧起不安者,栀子厚朴汤主之。

太阳病,重发汗而复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热,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

恐人误认陷胸汤止治心下石硬,故指出心下至少腹俱硬者并治之。

伤寒病,若吐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,表里俱热,时时恶风,大渴,舌上干燥而烦,欲饮水数升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此误下白虎证也。

结胸证,其脉浮大者,不可下。下之,则死。

结胸证悉具,烦躁者,亦死。

寸口脉浮大,而医反下之,此为大逆。浮则无血,大则为寒,寒气相搏,则为肠鸣。医乃不知,而反饮冷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气,冷必相搏,其人即饲。问曰:病有结胸,有藏结,其状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也。何谓藏结?答曰;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,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藏结。舌上白胎滑者,难治。

脏结无阳证,不往来寒热,其人反静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

病胁下素有痞,连在脐旁,痛引少腹,入阴筋者,此名藏结,死。

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

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。白散亦可服。

伤寒发汗,若吐若下解后,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汤主之。

此误下小青龙证也。

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也,宜半夏泻心汤。

此以下四节皆由误下柴胡证得来。误下柴胡证,分见三处者,有不得不分之势。少阳论中云:若已吐下发汗温针,柴胡证罢,此为坏病,依法治之。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故存少阳论内者,柴胡桂姜汤、柴胡龙牡汤存。过轻不解内者,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。此数条皆柴胡证未尽罢者也,至心下痞数条,柴胡汤证已罢,若不归入误下痞满内,如何比类辨别?况读文气本分三处,少阳条内云:凡柴胡汤证而下之,若柴胡证不罢者,复与柴胡汤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,与此条同。过经条内云:柴胡汤证仍在者,先与小柴胡汤,亦与本节同。惟其分在数处见,故为遥应文法,若并见一处,则为重出矣。

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,不得安,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
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,利不止。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。复利不止者,当利其小便。

伤寒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
心下痞,未有不从误下得来者,故即汗出解后而就证论治,不妨类叙于此。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,表未解也。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

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

此误下十枣外未解之证也。协热利者,发热而利也。故曰表里不解。

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

被误下利,证见身疼痛,即为表未解,不必发热。凡汗下后,即表未解,止用桂枝汤,不用麻黄汤。论中如此清作圊字解,圊谷者,完谷不化也。圊便自调者,大便如常也。

下利清谷,不可攻表,汗出必胀满。

伤寒,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。若食入口即吐,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。

伤寒,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p区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

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麻黄升麻汤主之。

辩误吐病脉证

太阳病,吐之,但太阳病当恶寒,今反不恶寒,不欲近衣,此为吐之内烦也。

太阳病,当恶寒发热,今自汗出,不恶寒发热,关上脉细数者,以医吐之过也。一二日吐之者,腹中饥,口不能食,三四日吐之者,不喜糜粥,欲食冷食,朝食暮吐,以医吐之所致也,此为小(疑作吐)逆。

伤寒吐后,腹胀者,与调胃承气汤。

辩水逆病脉证

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峨之。若灌之,其热被却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

伤寒大吐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出者,以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,以发其汗,因得哕。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故也。

辩火逆病脉证

脉浮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,必重而痹,名为火逆也。

形作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,弱者必渴,被火者,必胆语弱者,发热脉浮,解之当汗出愈。

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,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。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

脉浮热甚,反灸之,此为实。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唾血。

太阳病,以火熏之,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经不解,必清血,名为火逆。

太阳病二日,反躁反熨其背,而大汗出,大热入胃,胃中水竭,躁烦,必发谵语,得十余日,振栗自下利者,此为欲解也。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,欲小便不得,反呕,欲失溲,足下恶风,大便硬,小便当数,而反不数及不多,大便已,头卓然而痛,其人足心必热,谷气下溜故也。

太阳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,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则小便难,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。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微喘,口干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躁扰,捻衣摸床,小便利者,其人可治。

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,起卧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添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。

太阳伤寒者,加温针必惊也。

火逆下之,因烧针,烦躁者,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。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气,从少腹上冲心者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三两。

《伤寒论读》误治终

专题:伤寒论读
来源:《伤寒论读》
上一章:辨太阳病传解
下一章:辨阳明病脉证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