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读

辨少阴病脉证

沈尧封
沈尧封

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

微,薄也,属阳。虚,细小也,属阴。虚但欲寐者,卫气行于阴而不能行于阳也。此是少阴病之提纲。凡称少阴病,必见但欲寐之证。据而其脉或微或细,见一即是,不必并见。少阴肾脉也,真阴真阳寓焉。阳虚则易受寒,阴虚则易中热,第阳即虚矣。而复受寒则微阳有立亡之势,阴既虚矣,而复伤热则微阴有立竭之虞,故辨证即明治不宜缓。微字作薄字解。熟读全论自明,不必泥于儒家训诂。

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。少阴病者,但欲寐也。此条虽属阳虚受寒而始得之,时脉尚沉,而未微也,故可发汗。若脉即微,则不可发汗矣。少阴病,不发热者居多,故曰反发热,肾中真阳先亏,失于捍御,故邪得以犯之。然寒邪虽能犯少阴,终属天气,必由外而入,故少阴病始得之,未入于里者,尚可护其阳而散之。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,以二三日无里证,故微发汗也。里证见于病者,吐利烦躁是也。见于脉者,沉细数是也。二三日较始得之时日期已深,故虽发热无里证者,亦当去细辛之辛烈,加甘草以保中。

少阴病,脉细沉数,病为在里,不可发汗。

脉细属阴虚,沉为在里,数则为热,此阴虚而热邪入里也。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,不得卧,黄连阿胶汤主之。

上节有脉而无证治,此详言证治。

少阴病,但厥,无汗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
此言误汗而成难治之证。

少阴病,脉微,不可发汗,亡阳故也。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。

读此见前条之可发汗者,脉但沉而不微也。

少阴中风,脉阳微阴浮,为欲愈。

凡阳邪所病,俱称中风,三阴经病,惟感阳邪者,可自愈。

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

少阴,太溪脉也,在足内踝之下。趺阳,阳明脉也,在足而上,少阴病,则太溪脉自当小于趺阳,为顺也。

少阴病欲解时,从子至寅上。

少阴病,身体痛,手足寒,骨节疼,脉沉者,附子汤主之。

手足寒者,手指寒至腕,足指寒至踝,不遍四体也。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使然。盖手三阴脉终于手指,手三阳脉起于手指,足三阳脉终于足指,足三阴脉起于足指。可见,手足乃阴阳交接之所,苟阴阳之气不相顺接,则手足便为寒冷,然有阳结阴结之异。少阳论云: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是阳不与阴顺接也。病在阳,头有汗出,可据本条,阴不与阳顺接,病在阴,头无汗出可据。其病由阳气虚而微感寒湿,其感寒之证据在身体痛,感湿之证据在骨节疼,所以主治方中用参附芍,以补阳退寒,用苓术以除湿。

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

承上文言附子汤不可妄用。如背为阳,阳部恶寒,阳虚明矣。然人参白虎亦有背恶寒证,惟口中燥渴为异耳。故必口中和者,乃可用附子汤。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此非真少阴也,以其证见但欲寐,故不得不称少阴,亦不得不合辨。言但欲寐证有极寒极热之邪在里为患,倘未形诸外者,当于口中和与燥辨之,尤为易见,此条热邪内炽,津液有立竭之势,下之宜急,与上节针锋相对。

少阴病,二三日,咽痛者,可与甘草汤;不差者,与桔梗汤。

少阴病,咽痛,半夏散及汤主之。

少阴病,咽中伤,生疮不能语言,声不出者,苦酒汤主之。误汗条云:亡阳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利,可知咽痛不独阴虚证方有,而阳虚证更多。盖阳气既虚,则津液凝聚不化,随经壅塞于上,故咽为之痛也。

少阴病,下利,咽痛,胸满,心烦者,猪肤汤主之。

胸在膈上,乃清阳地面,此处满闷皆属痰饮闭塞清道,亦瓜蒂证之类。清道一闭,必有咽痛心烦等病,其不用瓜蒂吐法,而用猪肤滑润法者,以下焦更有病故耳。肤,注疏作革外,薄皮。但此非滑润之物,细察肤字形,象在皮里肉外,用者审之。

少阴病,饮食入口则吐,心中温温欲吐,复不能吐,始得之,手足寒,脉弦迟者,此胸中实,不可下也,当吐之。若膈上有寒饮,干呕者,不可吐也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论干呕所因不同,有津液凝聚而成痰者,所谓胸中实,此可吐不可下也。有阳虚不能蒸化水饮,聚于膈上,所谓膈上寒饮者,此可温不可吐也。然胸实之脉弦迟,而寒饮之脉非弦迟也。然则脉象何如,可用急温耶?

少阴病,脉沉者,急温之,宜四逆汤。

此补上寒饮之脉也。两节若分置两处,则上节有缺文,而本条不承干呕来,则脉沉亦未必即是急温证。

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中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

详言胸实脉证,出方主治。

少阴病二三日,至四五日,腹满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数条相似,认证处在便脓血。

少阴病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

数条相似,异处在四肢沉重疼痛。

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

数条相似,异处在四逆,泄利下重。

少阴病,咳而下利,谵语者,被火气劫故也。小便必难,以强责少阴汗也。数条相似,此惟谵语为异。然厥阴中亦有下利谵语,须认定但欲寐三字,方是此证。

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。

数条相似,此惟口渴为异。是先伤水,暑热后伤饮,故较黄连阿胶汤证多一下利。

少阴病,欲吐,不吐心烦,但欲寐,五六日自利而渴者,属少阴也。虚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阴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,以下焦虚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

此与上猪苓证极相似,一热一寒,反掌生杀,当于小便之白不白上辨。

少阴病下利,白通汤主之。

此即上条之方也。

少阴病下利脉微者,与白通汤。利不止,厥逆无脉,干呕烦者,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。服汤脉暴出者,死。微续者,生。

读此方知饮水自救,是死生参半之证。

少阴病六七日,息高者死。

少阴病,下利止而头眩,时时自冒者,死。

藏府不运,故利止。微阳上脱,故头眩。

少阴病,下利,若利自上恶寒而蜷卧,手足温者,可治。

脾主四肢,手足温者,中州之阳有来复之机,所以利自止。然真阳未能遽复,必藉温药以复之,故曰可治。治之之法,不外四逆辈。

少阴病,恶寒身蜷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。

少阴病,四逆,恶寒而身蜷,脉不至,不烦而燥者,死。

烦,乃心烦。躁,是身躁。烦者阴邪内盛,孤阳有不得自安之意。不烦而躁者,孤阳已拒于外,在内绝无阳气也,即不下利亦死。

少阴病,恶寒而蜷,时自烦,欲去衣被者,可冶。

微阳尚存,故可治。

少阴病,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,脉微欲绝,身反不恶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干呕,或咽痛,或利止脉不出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其脉即出者愈。

下利完谷不化,则里寒明矣。而外反发热,谓之里寒外热,手足虽冷,身反不恶寒,是阴盛格阳于外也。然阳气虽格于外,尚在躯壳之间,未曾散失,逐退阴邪,阳气立返,脉亦当即出,故曰其脉即出者,愈。至若白通证,身不发热,则阳气内外俱微,服药后,令阴渐退,阳渐复,则脉亦当渐出。若暴出则微阳外散矣。故曰暴出者死,微续者生。两论不同,各有意义。

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
上条不言汗出,此多一汗出证,大抵见少阴病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手足厥逆者,无论有汗无汗,均宜通脉四逆主治。外有甘草泻心一证,亦完谷不化,与此相似,然有心下痞硬,干呕心烦可据。

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火性急速,迫水下行,利中之独异者。

少阴病,六七日,腹胀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论急下证类叙及之。

少阴病,下利脉微涩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,反少者,当温其上灸之。

此阳气下陷证也。温上,灸百会也。扁鹊灸虢太子之五会穴,即此在头顶陷中,取《内经》下者兴之之义。

少阴病,脉微细沉,但欲卧,汗出不烦,自欲吐,至五六日,自利复烦燥,不得卧寐者,死。

少阴病,脉紧至七八日,自下利,脉暴微,手足反温,脉紧反去者,为欲解也。虽烦下利,必自愈。

其自愈处未下利时,全在脉紧上看出,既下利后,全在手足反温上看出。其下利之故,与脾家实腐秽当去条同。

少阴病,吐利躁烦,四逆者,死。

少阴病,吐利,手足厥冷,烦躁欲死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

两条证同而一死一可治者,全在四逆与手足冷上分出。盖手指至肩,足指至髀枢名四肢。四逆者,四肢尽冷也。手指至腕,足至踝,名手足。手足冷者,冷止在手足也。轻重固自有分,然何至死生各异?不敢强解。

少阴病,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发热者,不死。脉不知者,灸少阴七壮。

手足不逆冷,较手足逆冷尤轻。即吐利,脉不至者,亦不须通脉汤,但灸少阴可愈。

少阴病,八九日,一身手足尽热者,以热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
上言手足不逆冷者可治,因论及一身手足尽热者。少阴论中无便血方,非缺文也,其曰热在膀胱,已指出病根,不必另议,方治不见。太阳论中云:热结膀胱,血自下,下者愈,早有桃核承气汤主治,不必再说,论中尽有此遥递法。

少阴病下利,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。

桃花汤凡两见,前条有腹满小便不利证,故与腹痛小便不利并录此,不言腹满,止言下利,便脓血,故决于便血后。

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,可刺。

《伤寒论读》少阴卷终

专题:伤寒论读
来源:《伤寒论读》
上一章:辨太阴病脉证
下一章:辨厥阴病脉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