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陈氏注解伤…

土瓜根方

陈德懋
陈德懋

土瓜即俗名赤雹也。《肘后》方法:采根捣汁,用竹筒吹入肛门内。《内台方》用土瓜根削如挺,内于谷道中。

(此承上条而详其治也。津液竭而便鞕,非热结也,自欲大便,苦不能出,则肠之不润可知,宜当以导而通之,或以蜜煎渍润其肠,或用土瓜根宣通气燥,或以猪胆汁清热润燥,随其所宜而施之。)

(石顽曰:凡系多汗伤津液及屡经汗下不解,或尺中迟弱,元气素虚之人,当攻而不可攻者,并宜导法。)

伤寒四五日,脉沉而喘满,沉为在里,而反发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为难,表虚里实,久则谵语。

(四五日病不解,将传里矣,喘满里证已成。脉沉,里脉已见。法当和其里矣,而反发其汗,则津液越出而表虚,大便为难而里实,久则胃热炽而谵语作矣。)

阳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鞕,鞕则谵语,小承气汤主之,若一服谵语止,更莫复服。

(此详上条以明其治也。张石顽曰:多汗谵语,下证急矣,以其人汗出既多,津液外耗,故不宜大下,但当略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,谵语自止,若过服,反伤津液,此汗多胃燥,非同实治也。)

伤寒十三日不解,过经,谵语者,以有热也,当以汤下之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当鞕,而反下利,脉调和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非其治也。若自下利者,脉当微厥,今反和者,此为内实也,调胃承气汤主之。

(此条比例推测病情也,十三日为日已久,过经已经汗下可知,而谵语者,是必余热复炽,结作内实,宜以汤药荡其热结可也。凡结热当下之证,以大便鞕为则。欲知大便鞕,惟以小便利为准,小便利大便必鞕固也。若小便利而大便下利者,唯阴证则有之,然阴证必脉微而手足厥。今小便利、大便自利而不微厥,脉反调和,知非阴证,必医以丸药下之也。丸药徒攻肠胃,不能荡涤热邪,所以谵语仍然,宜以调胃承气汤荡其邪热可也。)

夫实则谵语,虚则郑声,郑声者,重语也。

(谵语者,颠倒错乱,言出无伦,阳明燥热甚而神昏气乱也;郑声者,重语也,谓字语重叠,不能转出下语,精神衰乏,难以自主也。)

戴元礼曰: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,皆能错语,须以他证别之。

直视,谵语,喘满者死,下利者亦死。

(谵语为热甚神昏,未必死也,若加之直视,则肾水垂绝,死已迫矣。见喘满则气从上脱而死,见下利则阴从下脱而死。)

发汗多,若重发汗者,亡其阳,谵语,脉短者死;脉自和者不死。

(太阳既汗,传至阳明,又汗之,以致气液两亡,五内枯涸,精神愦乱而谵语。若脉短则阴精不能上奉,阳精不能下降,阴阳离绝而死矣。若脉不短,为阴阳犹流通则不死矣。)

发汗多,亡阳谵语者,不可下,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,以通报津液,后自愈。

(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,便鞕腹满痛之谵语可下,发汗多而谵语者,乃津液枯而致燥之谵语,不可下也。惟以小柴胡合桂枝汤,不表不里,从乎中治,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可也。)

大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,小便利,必自愈也。

(下后复汗,小便不利者,津液亡而水源竭也,不可以药利之,须待津液回而自利也。)

诸虚者不可下,下之则大渴,求水者可愈,恶水者剧。

(诸虚者,谓气与液虚也,下之为重虚其虚,若大渴饮水者,只独阴液消亡犹可愈。若渴而恶水,为阳气阴液两亡则难愈矣。)

伤寒后,脉沉,沉者内实也,下之解,宜大柴胡汤。

(石顽曰:详此条既曰伤寒后,必是传过三阳,因汗下太过,伤其津液,所以脉沉而见内实证,然必其人脉虽沉实而见弦紧,或火热虽去,时有微热不除,主以此汤,以尽少阳阳明内伏之余邪。设见沉实滑数,表证绝无者,又属承气证矣。)

脉双弦而迟者,必心下鞕;脉大而紧者,阳中有阴也,可以下之,宜大柴胡汤。

(石顽曰:前条脉沉者宜下,则以大柴胡解之,此条上言脉双弦而迟,为寒饮内结,次言脉大而紧,为寒邪留伏,皆阳中伏有阴邪,并可以下,合用大柴胡无疑。不言当下而曰可以下之,不言主之而曰宜者,以双弦而迟,似乎寒证,至大而紧,又与浮紧不殊,以其心下鞕,故云可下,与脉浮而大,心下反鞕,有热属藏者攻之同例也。大柴胡方用有半夏、生姜之辛温涤饮散寒,故可以治阳中伏匿之阴邪,若大承气,纯属苦寒,徒伐中土之冲和,则痞厥下利之变,始所必至也。)

专题:陈氏注解伤寒论
来源:《陈氏注解伤寒论》
上一章:桂枝汤
下一章:阳明下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