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陈氏注解伤…

二阳并病篇

陈德懋
陈德懋

二阳并病,太阳初得病时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,因转属阳明,续自微汗出,不恶寒。若太阳证不罢者,不可下之,下之为逆,如此可小发汗。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邪怫郁在表,当解之、熏之。若发汗不彻,不足言,阳气怫郁不得越,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气但坐,以汗出不彻故也,更发汗则愈。何以知汗出不彻)

以脉涩,故知也。

(未汗则为阳气怫郁在表,既汗则为汗出不彻。缘缘,连接也;正赤,不杂也;脉涩,营卫不通,涩滞之象也;并病者,两经连串为一,兼并之义也;或一经见三五证,或一经见一二证,即并病也;二阳者,太阳阳明也。如太阳初病,发汗表未解尽,转属阳明,续得蒸蒸微汗,恶热而不恶寒,是为太阳表已罢,而见阳明可下之证,下之为宜也。若太阳证不罢者,不可下也,只可小发汗,彻其未尽之表可也。若面色缘缘正赤者,此是太阳证从未经汗,阳气不得发越,怫郁在表,故满面接连赤色也。此宜大发汗,或薰之以取汗,又非小发汗所能胜也。若汗出不彻而脉涩,当小发汗者而不发汗,其人必躁烦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;求之不可得短气者,乃邪气壅甚于经,漫无出路也,此由汗出不彻之所致也。或以越婢汤、或大青龙汤、或葛根汤小发其汗则愈。按面赤一证,劳损颧红,发于午后者骨蒸,阴虚格阳;浮赤兼厥利脉微者,阳虚;赤色深重,潮热便鞕,里实也;赤色浅淡,恶寒无汗,表实也。短气脉涩,内因多气血虚;若外因短气,必气粗,是汗出不彻,邪气壅促,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,非过汗伤气,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。外因脉涩必有力,是汗出不彻,邪气壅滞,荣卫不能流通之脉涩,非过汗伤液,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涩也。)

二阳并病,太阳证罢,但发潮热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难而谵语者,下之则愈,宜大承气汤。

(太阳阳明同病,后归并于阳明,尽见胃实之证,故宜下之。)

(喻嘉言曰:上条初入阳明,太阳之邪未彻,故宜汗之。此条已入阳明,而太阳之邪随罢,故宜下之。)

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鞕者,当刺大椎第一间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发汗。发汗则谵语,脉弦,五六日谵语不止,当刺期门。

(头项强痛,太阳也。眩冒,少阳也。时如结胸,心下痞鞕,二阳归并未定之状也,病既未定,不可以药,惟刺之以待其机可也。刺大椎第一间者,所以泄胸中诸热气也。刺肺俞,所以使肺气下行,而膀胱得以化也。刺肝俞者,以肝与胆相连,所以泄少阳之热也。然此证慎不可以头痛项强而汗之,盖太阳证虽未罢,而少阳之热邪正炽,少阳不可发汗,发汗则谵语。夫谵语者,胃病也,以误汗亡液而胃燥故也。若谵语五六日不止而脉弦者,是土病见木脉,土受木克矣,此当刺期门,以泄其木之实可也。)

太阳、少阳并病,心下鞕,颈项强而眩者,当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

(上条慎不可发汗,此条慎不可下也。夫心下鞕,似乎可下,而颈项强,则太阳之邪未罢,下之必成结胸矣。且眩冒少阳证也,少阳亦禁下,所以惟用刺以待其机。)

太阳、少阳并病,而反下之,成结胸,心下鞕,下利不止,水浆不下,其人心烦。

(此承上条而言误下之变也。太阳经病不可下,少阳经病当禁下,是以用刺。若误下之,太阳表邪乘虚入里,而成结胸心下鞕,少阳半里之邪乘虚入里,而为下利不止矣。胃伤失受纳之职,而水浆不下,中州扰乱而心烦矣。经谓结胸烦燥悉具者死,意者其此之谓乎。)

专题:陈氏注解伤寒论
来源:《陈氏注解伤寒论》
上一章:桂枝汤
下一章:太阴全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