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来苏集

小陷胸汤

柯琴
柯琴

黄连(一两)  半夏(半升)  大瓜蒌实(一枚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瓜蒌,取三升,去滓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结胸证,其脉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则死。

(阳明脉浮大,心下反硬,有热属藏者,可攻之。太阳结胸热实,脉浮大者不可下,何也?盖阳明燥化,心下硬,是浮大为心脉矣。火就燥,故急下之以存津液,火底抽薪法也。结胸虽因热入所致,然尚浮大,仍为表脉。恐热未实,则水未结,若下之,利不止矣。故必待沉紧,始可下之。此又凭脉不凭证之法也。)

结胸证具,烦躁者亦死。

(结胸是邪气实,烦躁是正气虚,故死。)

问曰:病有结胸、有藏结,其状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也。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,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藏结,舌上白胎滑者,难治。

(结胸之脉,沉紧者可下,浮大者不可下,此言其略耳。若按部推之,寸为阳,浮为阳,阳邪结胸而不散,必寸部仍见浮脉。关主中焦,妄下而中气伤,故沉,寒水留结于胸胁之间,故紧。不及尺者,所重在关,故举关以该之也。如结胸状而非结胸者,结胸则不能食,不下利,舌上燥而渴,按之痛,脉虽沉紧而实大,此则结在藏而不在府,故见证种种不同。夫硬而不通谓之结。此能食而利亦谓之结者,是结在无形之气分,五藏不通,故曰藏结。与阴结之不能食,而大便硬不同者,是阴结尚为胃病,而无关于藏也。五脏以心为主,而舌为心之外候,舌胎白而滑,是水来克火,心火几于熄矣,故难治。)

藏结无阳证,不往来寒热,其人反静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

(结胸是阳邪下陷,尚有阳证见于外,故脉虽沉紧,有可下之理。藏结是积渐凝结而为阴,五藏之阳已竭也。外无烦躁潮热之阳,舌无黄黑芒刺之胎,虽有硬满之证,慎不可攻。理中、四逆辈温之,尚有可生之义。)

病人胁下素有痞,连在脐旁,痛引小腹入阴筋者,此名藏结,死。

(藏结有如结胸者,亦有如痞状者。素有痞而在胁下,与下后而心下痞不同矣。脐为立命之原。脐旁者,天枢之位,气交之际,阳明脉之所合,少阳脉之所出,肝脾肾三藏之阴,凝结于此,所以痛引小腹入阴筋也。此阴常在,绝不见阳。阳气先绝,阴气继绝,故死。少腹者,厥阴之部,两阴交尽之处。阴筋者,宗筋也。今人多有阴筋上冲小腹而痛死者,名曰疝气,即是此类。然痛止便苏者,《金匮》所云入藏则死,入腑则愈也。治之以茴香、吴萸等味而痊者,亦可明藏结之治法矣。卢氏将种种异证尽归藏结,亦好奇之过。)

专题:伤寒来苏集
来源:《伤寒来苏集》
上一章:桂枝汤证上
下一章:泻心汤证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