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来苏集

真武汤

柯琴
柯琴

茯苓  芍药  生姜(各三两)  白术(二两)  附子(一枚,炮)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若咳者,加五味半升,细辛一两。

若小便利,而下利者,去芍药、茯苓,加干姜一两。

若呕者,去附子,加生姜,足前成半斤。

(真武,北方水神也。坎为水,而一阳居其中,柔中之刚,故名真武。是阳根于阴,静为动本之义。盖水体本静,其动而不息者,火之用也。火失其位,则水逆行。君附子之辛温,以奠阴中之阳;佐芍药之酸寒,以收炎上之用;茯苓淡渗,以正润下之体;白术甘苦,以制水邪之溢。阴平阳秘,少阴之枢机有主,开阖得宜,小便自利,腹痛下利自止矣。生姜者,用以散四肢之水气与皮肤之浮热也。)

(咳者,是水气射肺所致。加五味子之酸温,佐芍药以收肾中水气;细辛之辛温,佐生姜以散肺中水气。)

(小便自利,而下利者,胃中无阳。则腹痛不属相火,四肢困于脾湿,故去芍药之酸寒,加干姜之辛热,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。此为温中之剂,而非利水之剂矣。)

(呕者,是水气在中,故中焦不治,四肢不利者,不涉少阴,由于太阴湿化不宣也。与水气射肺不同法,不须附子之温肾,倍加生姜以散邪。此为和中之剂,而非下焦之剂矣。)

(附子、芍药、茯苓、白术四味,皆真武所重。若去一味,便不是真武汤。如桂枝汤以桂枝芍药为重,若去桂去芍,便非桂枝证。)

太阳病,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

(肾液入心而为汗,汗出不能遍身,故不解。所以然者,太阳阳微,不能卫外而为病,少阴阴虚,不能藏精而起亟也。仍发热而心下悸者,坎阳外亡,而肾水凌心耳。心下悸是病根,头眩身瞤动,因心下悸所致。振振欲擗地,形容身瞤动之状。凡水从火发,肾火上炎,水邪因得上侵。若肾火归源,水气自然下降,外热因之亦解。此条用真武汤者,全在降火利水,重在发热而心下悸,并不在头眩身瞤故也。如伤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亦重在悸,不重在厥。但彼本于太阳寒水内侵,故用桂枝;此则由少阴邪水泛溢,故用附子。仲景此方,本为少阴治水而设。附会三纲之说者,反为误服青龙而设。不知服大青龙而厥逆筋惕肉瞤,是胃阳外亡。轻则甘草干姜汤,重则建中、理中辈,无暇治肾。即欲治肾,尚有附子汤之大温补,而乃用真武汤耶?要知小便自利,心下不悸,便非真武汤证。)

专题:伤寒来苏集
来源:《伤寒来苏集》
上一章:桂枝汤证上
下一章:桃花汤证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