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来苏集

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

柯琴
柯琴

即前方加吴茱萸(一升)、生姜(半斤,切)。

上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和煮,取五升,去滓,温分五服。

(此本是四逆与吴茱萸相合而为偶方也。吴萸配附子,生姜佐干姜,久寒始去。)

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

(手足六经之脉,皆自阴传阳,自阳传阴。阴气胜,则阳不达于四肢,故为寒厥。)

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虚家亦然。

(热厥者,有可下之理;寒厥为虚,则宜温补。)

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、脉虚,复厥者,不可下。此为亡血,下之死。

(其脉空虚,此无血也。)

病者,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
(关元在脐下三寸,小肠之募,三阴任脉之会,宜灸之。)

(按此二条,当知结胸证有热厥者。)

伤寒脉促,手足厥者,可灸之。

(促为阳脉,亦有阳虚而促者,亦有阴盛而促者。要知促与结,皆代之互文,皆是虚脉。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故灸之。)

伤寒六七日,脉微,手足厥冷,烦躁,灸厥阴。厥不还者死。

(厥阴,肝脉也,应春生之气,故灸其五腧,而阳可回也。)

(上论阴厥脉证。)

发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。

(未经汗下而烦躁,为阳盛;汗下后而烦躁,是阳虚矣。汗多既亡阳,下多又亡阴,故热仍不解。姜、附以回阳,参、苓以滋阴,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,此又阴阳双补法。)

专题:伤寒来苏集
来源:《伤寒来苏集》
上一章:桂枝汤证上
下一章:茯苓四逆汤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