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来苏集

炙甘草汤

柯琴
柯琴

甘草(四两,炙)  桂枝  生姜(各三两)  麦门冬(半升)  枣仁(半升,旧本用麻仁者误)  人参  阿胶(各二两)  大枣(二十枚)  生地黄(一斤)

上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滓,内胶,消尽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(一百十三方,未有用及地黄、麦冬者,恐亦叔和所附。然二味已载《神农本经》,为滋阴之上品,因伤寒一书,义在扶阳,故置之不用耳。此或阳亢阴竭而然,复出补阴制阳之路,以开后学滋阴一法乎?地黄、麦冬、阿胶以滋阴,人参、桂枝、清酒以通脉,甘草、姜、枣以和营卫,酸枣仁以安神,结代可和而悸动可止矣。所谓补心之阳,寒亦通行者欤?)

脉来缓时,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;脉来数时,一止复来者,名曰促。阳盛则促,阴盛则结,此皆病脉。

(持其脉口,五十动而不一止者,五藏皆受气。呼吸闰息,脉以五至为平,太过不及,是阴阳偏胜,失其常度矣。偏胜之脉,更为邪阻,则止而不前。阳邪盛而数中见止,名曰促,有急趋忽蹶之象也。阴邪盛而缓中见止,名曰结,有绵绵泻漆之状也。阳盛可知为阴虚之病脉;阴盛可知为阳虚之病脉矣。)

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名曰结,阴也。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,阴也。得此脉者,难治。

(阴阳相搏而脉动,伤寒见此,是形冷恶寒,三焦皆伤矣。况有动中见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宛如雀啄之状,不以名促,反从结名者,以其为心家真藏之阴脉也。更有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,宛如虾游之状,不可名结,因得代名者,以乍疏乍数,为脾家将绝之阴脉也。)

脉瞥瞥如羹上肥者,阳气衰也;脉萦萦如蜘蛛丝者,阴气衰也。

(浮而虚大者,阳已无根;沉而虚细者,阴已无根。)

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,卫气衰也;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,亡其血也。

(脉浮为阳盛,法当无汗,而反汗出如流珠,是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,绝汗出矣。阴虚不能藏精而主血,绵绵其去如泻漆矣。)

伤寒,咳逆上气,其脉散者死,谓其形损故也。

(外寒伤形,内热伤气,咳逆不止,气升而不下,脉散而不朝,心肺之气已绝矣。原其咳逆之故,因于寒伤形,形气不相保耳。)

脉浮而洪,身汗如油,喘而不休,水浆不下,形体不仁,乍静乍乱,此为命绝也。

(脉浮而洪,不是死脉。而汗出如油,是心液尽脱,阳反独留之脉也。治节不行,仓廪不纳,形神无主,无生理矣。)

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灾。若汗出发润,喘不休者,此为肺先绝也。阳反独留形,体如烟熏,直视摇头者,此为心绝也。唇吻反青,四肢漐习者,此为肝绝也。环口黧黑,柔汗发黄者,此为脾绝也。溲便遗失,狂言,目反直视者,此为肾绝也。

又未知何藏阴阳先绝。若阳气前绝,阴气后竭者,其人死,身色必青。阴气前绝,阳气后竭者,其人死,身色必赤,腋下温,心下热也。

(五脏相生,一藏受灾,四藏不救;阴阳相须,彼气先绝,此气不存。有司命之责者,可不调于未灾未绝之先乎?)

专题:伤寒来苏集
来源:《伤寒来苏集》
上一章:桂枝汤证上
下一章:阴阳易证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