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专题研究 » 条文 » 16.太阳病…

伤寒论第16条

任应秋
任应秋

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,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仍”字作“而”;“不中与”句作“不复中与也”;“桂枝”下有“汤”字;“汗不出”作“无汗”;“不可与”下无“之”字。成无己本:“不可与”下无“之”字。“桂枝”以下,《玉函经》、成无己本,分作两条。

【音义】中,读如仲,作合字解。

【句释】“温针”,《明医杂著》云:“近有为温针者,乃楚人法,其法,针于穴,以香白芷作圆饼,套针上,以艾蒸温之,多取效。”“坏病”,柯韵伯云“坏病者,即变症也”,败坏之义。“解肌”,犹言解散肌表之邪气,即是“发汗”的另一名称,有人说桂枝解肌,麻黄发汗,也不尽然,如《名医别录》称麻黄解肌,《外台秘要》有麻黄解肌汤,而《伤寒论》本身又常常有“可发汗,宜桂枝汤”的记载,均足说明。

【串解】张志聪云:“太阳病至三日,而已发汗,则肌表之邪已去,假使里证未除,若吐之而治其中膈,若下之而清其肠胃,若温针而理其经脉,里证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夫自败曰坏,言里气自虚,而自败也。”柯韵伯云:“坏病者,即变症也。若误汗,则有遂漏不止,心下悸,脐下悸等症;妄吐,则有饥不能食,朝食暮吐,不欲近衣等症;妄下,则有结胸痞硬,协热下利,胀满清谷等症;火逆,则有发黄圊血,亡阳奔豚等症,是桂枝症已罢,故不可更行桂枝汤也。”这说明病有变例,不可执着,“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最是要紧。

成无己云:“脉浮发热,汗出恶风者,中风也,可与桂枝汤解肌,脉浮紧发热,不汗出者,伤寒也,可与麻黄汤,常须识此,勿妄治也。”

这里主要提出桂枝证和麻黄证的鉴别法,即在于脉缓自汗,与脉紧无汗,假如是脉紧无汗的伤寒证,桂枝汤的力量太和缓了,不能开发汗腺的闭塞,而使其放汗,所以是不中用的。

【语译】患太阳病两三天以上,表证已经发汗解除了,而所余的里证,虽使用了吐、下、温针几种方法,仍没有解决,这可能是变坏了的证候,不仅桂枝汤已不合用,还要仔细地凭脉辨证,审查其变坏的所在,而随证施治。本来桂枝汤是发表剂,但只适应于脉缓、发热、汗出的伤风证,而不适应于脉浮紧、发热、不出汗的冒寒证。治疗时一定要掌握这个原则,才不会犯错误。

上一章:冉雪峰·伤寒论16(2)
下一章:刘渡舟·伤寒论第16条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