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浅注

辨少阳病脉证篇

陈修园
陈修园

少阳者一阳也。少阳之为病奈何?《内经》云:少阳之上,相火主之。苦从火化,火胜则干,故口苦,咽干。又云:少阳为甲木。风虚动眩,皆属于木,。故目弦也。少阳气化之为病如此。

此节为少阳证之提纲,主少阳之气化而产也。

柯韵伯云:太阳主表,头痛项强为提纲。阳明主里,胃家实为提纲。少阳主半表半里之位,仲景特揭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为提纲,至当不易之理也。盖口、咽、目三者,不可谓之表,亦不可谓之里,是表之入里,里之出表处,所谓半表半里也。三者能开能合,恰合枢机之象。苦、干、眩者,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。此病自内之外,人所不知,惟病人自知。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。

三证为少阳病机兼风寒杂病而言。

少阳之脉,从耳后入耳中,出走耳前。少阳中风,风扰其窍道,故两耳无所闻。少阳之脉起目锐眦,风火交攻,故目赤。少阳之枢机不运,故胸中满。少阳相火之气内合于君火,火盛而生烦者,为少阳自受之风邪,不可吐下,以伤上下二焦之气。若吐下以伤之,则因吐而伤少阳三焦之气,上合厥阴之心包而悸。因下而伤少阳胆木之气,内合厥阴之肝而惊。

此言少阳自受之风邪,戒其不可吐下也。上节提其总纲,专就气化而言;此节补出经脉病治,就经脉而言也。

少阳伤寒,脉现出本象之弦,并现出寒伤经气之细,少阳之脉上头角,故头痛。少阳之上,相火主之,其发热者,露出相火之本象,此属少阳自受之寒邪也。少阳主枢,非主表,不可发汗,惟小柴胡汤加减为对证。若发汗,竭其津液,以致胃干,则发谵语。夫枢者,少阳也。而所以运此枢者,不属于少阳而属胃,胃之关係綦重也。胃和则能转枢而病癒;胃不和,则少阳三焦之气内合厥阴心包而烦,少阳胆气失其决断之职而悸。推而言之,胃为五脏六腑之本,皆可以少阳属胃之一说悟之也。

此言少阳自受之寒邪,戒其不可发汗也。合上节所谓少阳有汗、吐、下三禁是也。汉文辞短意长,读者当于互文见意。

少阳为病,何以谓之转属?本太阳标阳之病,不解,与少阳相火为一属。今因不解,而转入少阳者,少阳不得枢转,则胁下硬满,枢机逆而胃气不和,则干呕不能食,不能由枢而开合,故往来寒热。然尚未吐下,中气犹未伤也。脉沉紧者,枢逆于内,不得外达也。与小柴胡汤,达太阳之气,使之从枢以外出。

此言太阳之转属少阳,非少阳之自为病也。

若已经吐、下、发汗,三禁之外,又加温针助火兼伤经脉,四者犯一,则发谵语,以谵语为此证关键。可知柴胡汤证不见而罢,此为少阳枢坏之病。审其或犯吐下而逆,或犯发汗而逆,或犯温针而逆,知犯何逆,随其所犯而以法救治之。

此言已犯吐、下、发汗之禁,当审其救治之法也。补出温针,见温针虽不常用,而其为祸更烈也。时医辄用火灸,更以人命为戏矣。

太阳主开,阳明主合,少阳主枢。三阳合病,则开、合、枢俱病矣。关上为少阳之部位,今脉见太阳之浮,阳明之大,二阳浮大之脉,俱上于少阳之关上,是二阳开合之机俱逆于少阳枢内而不能出也。入而不出,内而不外,则三阳之气俱行于阴,故但欲眠睡,开目为阳,合目为阴。今卫外之阳气乘目合之顷,内行于阴,则外失所卫而出汗。

此虽三阳合病,而以少阳为主也。庞安常云:脉不言弦者,隐于浮大也。

邪在少阳,入阴最近,此以循次而言也。然入阴原不必拘于次也。即如伤寒六七日,阴阳六气相传,一周已过,又当未复于太阳之期,若得少阳之枢转,正可以从太阳之开而出矣。今身无大热,其人烦躁者,此为太阳已去,故身无大热,邪入少阴故见烦躁也。是可见枢有权则转外,枢失职则内入,当于少阳一经三致意也。推而言之,太阳与少阴一表一里、雌雄相应之道也。若当太阳主气之期,不从表而出于阳,即从里而入于阴矣。而少阳直入于厥阴者亦然。今医者止守日传一经之说,必以太阳传入阳明、阳明传入少阳、少阳传入太阴等经矣。岂知经气之传有定,至于病气,或随经气而传,或不随经气而传,变动不居有如是哉!

此从少阳而推广传经之义也。

然亦有以次相传者。伤寒三日,为少阳主气之期,亦阴阳交换之时也。若病气随经而行,则三阳为尽,三阴当以次受邪,邪入太阴,则不能食而呕矣,乃其人反能食而不呕,其病邪不随经而入于太阴。太阴为三阴之首,既不受邪若此,即此知其为三阴俱不受邪也。

此言少阳亦有以次而传,与上文互相发明。

[述]此当与太阳篇“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经尽”节合看,则传经了然。

伤寒三日,乃少阳主气之期,若脉弦大为病进。今少阳本弦之脉转而为小者,不惟不入于阴,即少阳之病亦欲已也。经曰:大为病进,小为病退者此也。

少阳病,欲解时,从寅至辰上。盖以少阳之气旺于寅卯,至辰上而其气已化,阳气大旺,正可胜邪故也。

此言少阳病之得旺时而愈也。

愚按:少阳病脉证并治法,仲师原论只十条。注家因寥寥数条,疑其散失不全,或疑为叔和散编入诸经,辩论不一,余向亦信从之。自甲寅至庚申,每日诊病后,即谢绝应酬,与《伤寒论》《金匮》二书为寝食,乃知前此之所信从者误也。今姑节录其说,而辨正于后,起今古而同堂,谅韵伯、平伯诸先生当亦许余为直友也。

柯韵伯云:六经各有提纲,则应用各有方法,如太阳之提纲主表,法当汗解,而表有虚实之不同,故立桂枝、麻黄二法。阳明提纲主胃实,法当下解,而实亦有微甚,故分大、小承气。少阳提纲有口苦、咽干、目眩等症,法当清火。而火有虚实,若邪在半表,则制小柴胡以解虚火之游行、大柴胡以解相火之热结,此治少阳寒热往来之二法也;若邪入心腹之半里,则有半夏泻心、黄连、黄芩等剂。叔和搜采仲景旧论,于少阳、太阴二经不录一方,因不知少阳证,故不知少阳方耳。着《论翼》将小柴胡汤、大柴胡汽、柴胡桂枝干姜汤、柴胡桂枝汤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、黄连汤、黄芩汤皆移入内。陈平伯云:少阳一经居半表半里之界,凡伤寒在经之邪由阳入阴者,每从兹传入,名曰阳枢。不离半表,而仍不主乎表,故不可发汗;不离半里,而又不主乎里,故不可吐下;惟小柴胡和解一法,为本经的对之方。然病机有偏表偏里之殊,即治法有从阴从阳之异,所以麻、桂、承气无加减,而小柴胡汤不可无加减也。总之,往来寒热为本经所必有之证;故柴胡一味为本方所不减之药,其馀则出入加减,随证而施。

愚按:柯韵伯以大、小柴胡二方为少阳半表之方,半夏泻心汤等为少阳半里之方。又云:少阳主寒热,属于半表,则寒热往来于外;属于半里,其寒热虽不往来于外,而亦相搏于中,故黄连汤、半夏泻心汤、黄芩汤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,所治痞、痛、利、呕等证,皆是其说,却亦近道,然而浅矣。至陈平伯所言伤寒在经之邪由阳入阴,从兹传入,皆系门外话。至云“惟小柴胡和解一法为本经的对之方,病机有偏表偏里之殊,治法有从阴从阳之异”其说亦为近道,然而泥矣。二家不知小柴胡是太阳病之转枢方,阳明及阴经当藉枢转而出者亦用之。少阳主枢,谓为少阳之方,无有不可,若谓为少阳之专方,则断断乎其不可也。近时注家,凡论中有柴胡之方,俱汇入少阳,甚者四逆散亦附其内,反以仲师活泼泼之妙成为印板。论中露出“柴胡证”三字,俨如云端指示,究竟柴胡证何尝是少阳证耶?移易圣经,亦自贻荒经之诮耳!

专题:伤寒论浅注
来源:《伤寒论浅注》
上一章:辨太阳病脉证篇
下一章:辨太阴病脉证篇
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