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林昔拾 中医专题中医古籍 伤寒论检阅
伤寒论检阅
专题研究
条文
方剂
中药
病证
医案
中医古籍
伤寒论类
金匮要略类
经方论道
经方医论集
杏林昔拾 » 中医古籍 » 伤寒论 » 伤寒论参注

辨少阴病脉证(后篇)

王更生
王更生

少阴中之真火,其犹龙乎?潜伏深渊,则消弥灵幻于寂若,及其飞跃,则上际下蟠,当阴雨晦暝,而焰愈烈,篇中虽有急下诸症,除转属外,皆为救阴,非阳明夺实之比。盖胃为水谷之海,肾为精气之源,二脏皆主津液,而不可发汗,土中生化有火,土空则火熯,是宜下夺水中,对待有火,水竭则火炎,所当滋降,明乎此则治火之法可得其概矣。至于参、芪之治火,则犹如皦日当空,阴霾自遮,桂、附之治火,则犹井泉冬暖,龙雷自藏。此则玄之又玄,篇中虽未言尽,所当会悟者也。

少阴病,脉细沉数,病为在里,不可发汗。

(舒氏曰:少阴前后二篇之症,俱不可发汗,前篇挟水而动,乃少阴胜而趺阳负,汗出则亡阳,此篇挟火而动,乃少阴负而趺阳胜,误汗则亡阴,不可不知也。)

少阴中风,脉阳微阴浮者,为欲愈。

(太阳中风,言阳浮阴弱矣,此之阳微阴浮,则仍不失浮缓之意,但不揭明少阴中风之证,岂亦头痛发热自汗,而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耶?何其一无可据也?此中必有缺文。)

少阴病,咳而下利,谵语者,被火气劫故也,小便必难,以强责少阴汗也。

(喻氏曰:少阴之脉,从足入腹,上循喉咙,萦绕舌根,故多咽痛之症。其支别出胸,故间有咳症。)

少阴病八九日,一身手足尽热者,以热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
(舒氏曰:一身手足尽热,明明热见于外,何为热在膀胱,并无确据,从何处辨认,并不知如何治法,俱令人不无余恨。)

少阴病,但厥,无汗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

(喻氏曰:血出阳窍者,以发表皆阳经药,主上升也。舒氏曰:前篇阴厥,其症身重恶寒,少气懒言,必欲得热,热则阳回而厥自愈。后篇阳厥,其症身轻恶热,心烦不眠,然又必欲热除,热除则阴复而厥自愈,设遇此证而强发其汗,鲜不害矣。)

(愚按:此症,与肾底水寒,龙雷之火不安窟宅,带血上冲者,其为下绝上竭,机括颇同,而救治则迥异。彼以阴脏拒阳,宜用桂附肾气丸,顺其性而抬之,此由以火益热,当用知柏八味汤,逆其势而抑之。论中但云难治而不出方,其理固可自得矣。)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,不得卧,黄连阿胶汤主之。

(舒氏曰:少阴病,凡外邪挟火而动者,心烦不眠,肌肤熯燥,神气衰减,小便少而咽中干,法主黄连阿胶汤分解其热,润泽其枯。此条挈症未全,自当融会。)

黄连阿胶汤方

黄连(四两)  黄芩(二两)  芍药(二两)  鸡子黄(二枚)  阿胶(三两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物,取二升,去滓,内胶烊尽,小冷,内鸡子黄,搅令相得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(徐忠可曰:芩、连苦寒解热为君,鸡子黄、阿胶甘寒养阴润燥为臣,芍药之酸寒收摄外散之微阴为佐。)

少阴病,二三日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
少阴病,下利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

(以上二条,释者多以为少阴热邪致利,果系热邪,自当主用寒药,方中反用干姜、石脂,于理难通,所以汪訒庵主因虚见寒之说,如果虚寒,又当峻加温补,非可涩而塞之也,桃花汤均无当也。)

桃花汤方

赤石脂(一斤,一半全用,一半筛末)  干姜(一两)  糯米(一升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温服七合,内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
少阴病,下利便脓血者,可刺。

少阴病,下利咽痛,胸满心烦者,猪肤汤主之。

(舒氏曰:此条必兼见肌肤熯燥,恶热不眠,方为少阴热邪充斥上攻咽喉而咽痛,热壅膀胱,气化不行,水谷不分而下利,热壅胸膈而烦满,法宜茯苓、泽泻以利热止泄,鸡子白以治咽痛,石膏、玉竹以解烦,枳壳、桔梗开提疏壅以散满,猪肤汤无当也。若兼见身重恶寒,少气懒言等症,又为少阴寒邪挟水之症,宜用真武等汤,不在此例。)

猪肤汤方

猪肤(一斤)

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滓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熬香,和令相得,温分六服。

少阴病二三日,咽痛者,可与甘草汤,不瘥者,与桔梗汤。

甘草汤方

甘草(二两)

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二服。

桔梗汤方

桔梗(一两)  甘草(二两)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温分再服。

少阴病,咽中痛,半夏散及汤主之。

半夏散及汤方

半夏(洗)  桂枝  甘草(炙。各等分)

上三味,各别捣筛,已合治之,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内散两方寸匕,更煮三沸,下火,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

少阴病,咽中伤,生疮,不能语言,声不出者,苦酒汤主之。

苦酒汤方

半夏(洗,破如枣核大,十四枚)  鸡子(一枚,去黄,内上苦酒,煮鸡子壳中)

上二味,内半夏,着苦酒中,以鸡子壳置刀环中,安火上,令三沸,去滓,少少含咽,不瘥,更作三剂。

(少阴之脉,循喉咙,挟舌本,故咽痛属焉,症有寒热之辨,下寒则虚火上浮,必得肾气丸、右归饮等药,井水激冷火剂顿服,以引火归源。里热则实邪亢极,必得滋阴以降火,泻土以清热,皆当察其兼症而斟酌,以善其治,痛必自止。若甘草、桔梗、半夏、苦酒等汤,均无当也。)

少阴病,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痛,或泻利,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

(四逆,固有寒热之辨,然寒者温之,热者清之,此一定之理也。今不辨其寒热,而用四逆散不寒不温之剂,且与所述诸证无涉,后人求其说而不得,故或以为和解,或以为宣气,又或以为用肝胆之治,与少阴为木水同源,种种穿凿,都成曲解,盖但尊其所闻而不裁之于理,则必为改易原文者所愚而终不悟也。孟子云:尽信书不如无书,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。具此胆识,方可读古人书。)

四逆散方

甘草(炙)  枳实(破,水渍,炙干)  柴胡  芍药

上四味,各十分,捣筛,白饮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咳者,加五味子、干姜各五分,并主久利。

悸者,加桂五分。

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。

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折。

泻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煮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内汤中,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。

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。

(魏荔彤曰:咳而咽不痛,渴而口不干,则知虽有传经之热,而有水饮相混,故热势不能甚肆,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,而不至咽痛,阻隔止津为口渴,而不至干燥,兼以心烦不得眠,于少阴但欲寐阴症中见阳症,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?舒氏曰:此挟火而动者,其有太阴虚寒在内,故口渴,心烦不得眠,与下利呕咳兼见,法宜阿胶、石膏润燥除烦,参、术、姜、桂理中止泄,半夏、砂仁散逆逐饮猪苓汤不合也。)

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,口燥咽干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(此传经热病消烁真阴,所当急下者。)

少阴病六七日,腹胀不大便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(此少阴转属阳明之症,然必审其果为胃实,乃可下之,若兼见身重嗜卧,口渴喜热,舌不燥者,慎不可与。此条喻氏摘附阳明篇末转属条内。)

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青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(此少阴一经水火阴阳交病者,自得清水,色青,心下痛,下虚寒也。口干燥,上实热也。大承气汤中加术、附以兼治之,方为合法。萧克协曰:此热结旁流症也,单见口干燥一症,不足为据,必兼张目不眠,恶热饮冷,方可议下。)

少阴病欲解时,从子至寅上。

(方氏曰:各经皆解于所王之时,而少阴独如此而解者,阳进则阴退,阳长则阴消,且天一生水于子,子者,少阴生王之地。故少阴之欲解,必于此时欤?二火在真阳不可识乎?)

专题:伤寒论参注
来源:《伤寒论参注》
上一章:中篇
下一章:辨厥阴病脉证
目录